武海涛

武海涛,男,1978年出生,理学博士,研究员,科研计划处处长。兼任中国湿地保护协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会员,国家林业局湿地公园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地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退化湿地恢复和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研究。

人物经历

社会任职

兼任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湿地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咨询工作委员会委员; 《湿地科学》执行主编,Wetlands编委,Ecohydrology& Hydrobiology、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Hydrobiologia客座编辑,《湖泊科学》和《环境生态学》编委。

主持项目

在研项目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北方典型河口湿地生态修复与产业化技术课题(2017YFC0505900)课题:多重胁迫下河口湿地响应机理(2017YFC0505901)。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0400)子课题:退化淡水沼泽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2016YFC0500408-2)。

3.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一三五规划项目子课题(Y6H2074001): 退化淡水沼泽湿地恢复方法与技术。2016.1-2020.12。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增温下退化沼泽土壤动物格局与其碳循环调控功能响应及机制(41671260)2017.1-2020.12。主持。

5.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退化沼泽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与重建技术及调控机制(20180101080JC).2018.1-2020.12. 经费15万。

结题项目

1.国家林业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SFA/UNDP/GEF),增强大兴安岭地区保护地网络的有效管理项目子课题:大兴安岭地区冻土消融和退化与湿地保护研究(DXAL-2015-006)。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洪泛作用削弱下退化沼泽土壤动物格局与其分解功能演变及机制(41371261/D010504)。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江平原退化沼泽大型土壤动物分布格局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机制(41171047/D010104)。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沼泽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演替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40901036/D010104)。

5.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洪泛作用下沼泽湿地无脊椎动物格局与其分解功能演变(20140101004JC)。

6. 国际合作特聘研究员项目。乌苏里江流域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指示功能。

人物成就

近年来已在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Freshwater biolog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CI等学术论文130余篇(第一和通讯作者60余篇),参编著作13部;以第一申请人授权发明专利10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5项,软件著作权3件;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20年“东北平原内陆退化沼泽近自然综合恢复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排名第一; 2017年,排名第四),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年,排名第五)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2018年,排名第一),吉林省青年科技奖(2018年),2019年入选吉林省第七批拔尖创新人才,2023年入选吉林省B类人才;撰写2份湿地管理与国家级研究平台建设的咨询报告,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内参采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