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辉区(英文名:Aihui Qu),是中国黑龙江省省黑河市的一个市辖区,北与大兴安岭呼玛县接壤,南与孙吴县接壤,西与嫩江市接壤,东隔黑龙江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相望。截至2025年1月,爱辉区辖区面积14446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市辖行政区,下辖4镇、7乡、4个街道和16个国有农林牧场,爱辉区人口数量为184140人,政府驻地为黑河市爱辉区文化街107号。
爱辉区地处中高纬度,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横跨四、五、六三个积温带。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498.1毫米。爱辉区人文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据唐朝时期记载,爱辉区应为室韦居地,中原王朝为了管辖这里,在黑龙江西部设置了室韦都督府,实行有效统治。辽代时期,爱辉区归西北路招讨司管辖。清宣统元年(1909),设瑷珲厅。1912年(民国元年)6月北洋政府撤消爱辉兵备道,同年7月成立黑河市道,迁道署于黑河,同年7月又撤消黑河府并入爱辉直隶厅。1913年改为瑷珲县。1933年(伪满大同二年)春,日伪军队进驻爱辉,在爱辉成立了伪爱辉县公署。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地区,解放了爱辉。1946年7月24日,爱辉县政府归并于黑河地区行政办事处。1949年1月1日,爱辉县政府开始正式办公。1956年改为爱辉县。1980年底,黑河镇、幸福公社、西岗子煤矿、东方红煤矿从爱辉县分出,建立黑河市。1983年撤爱辉县,并入黑河市。1993年2月8日撤销黑河地区,设立黑河市(地级),原县级黑河市设为爱辉区。
爱辉区工业主导产业为采矿、电力、酿酒、服装和木材加工。西沟水电站是中国地理纬度最北部的中型水电站。爱辉区主动对接全省“4567”产业体系,确定能源矿产、对俄经贸和农林产品加工“一产两业”产业定位,重点打造5个产业链群(10条重点产业链),能源和矿产2个100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成功引进中电建、中能建、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世界500强。2024年,爱辉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680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19846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121844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705117万元。爱辉区著名景点有瑷珲历史陈列馆、中俄民族风情园、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旅游景区、中国瑷珲国际汽车营、知青博物馆、旅俄华侨纪念馆等。
命名
爱辉的起源。“爱辉”作为地名,有“艾浒”、“艾虎”、“艾呼”、“爱呼”、“艾浑”、“瑷珲”、“爱辉”等多种写法,出现的顺序为艾浑、爱浑、爱珲、瑷珲。今日所称“爱辉”,是为简化生僻字,根据国务院文件,1956年由“瑷珲”改成的。关于“爱辉”的含义,历史上的解释大体上有三种,一是蒙古语“可畏的武士”的意译;二是满语“母貂”之意;第三种解释为“美玉”。
历史沿革
旧石器晚期-唐前
爱辉区人文历史悠久,据俄罗斯境内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附近的乌其诺卡村考古发现证明,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他们是形成本地古代土著原始民族的基础。
唐至明:建制初兴
据唐朝时期记载,爱辉区应为室韦居地,中原王朝为了管辖这里,在黑龙江西部设置了室韦都督府,实行有效统治。辽代时期,爱辉区归西北路招讨司管辖。金朝时期,在黑龙江省地区设置了蒲与路,管辖包括爱辉区至外兴安岭的大片土地。元朝时期,爱辉区最早属于乃颜封地;为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设立了许多的“站赤”,其中位于今“江东六十四屯”区域的失宝赤万户府,即为通往黑龙江中游的终点站,爱辉区域属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开元路管辖。
明朝时期,为了管辖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在亨滚河口的特林设立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在东北地区设立了许多“卫”“所”和“地面”,今富拉尔基区、坤河即为当时的“卫”、“所”,黑龙江“地面”包括爱辉区全境。
清朝(上):抗俄与发展
清朝时期,爱辉一带居住着中国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等民族,今小黑河屯附近和瑷珲镇驻地,即为当时的达斡尔人屯寨“科科列依”和“托尔家屯”。居住在黑龙江北多科屯的达斡尔族首领巴尔达奇曾多次率众向清朝政府朝贡,表示臣服,并娶了清皇族公主,成为“额驸”。清顺治三年(1646年),爱辉区域由沈阳市总管、盛京昂班章京管辖。1662年(顺治十七年)划归宁古塔将军管辖。十七世纪中叶,以波雅科夫、哈巴罗夫为首的沙俄哥萨克匪帮开始入侵中国黑龙江省流域,他们窃据城寨、杀人越货、掳掠人质、无恶不作。为反抗俄罗斯帝国的入侵,黑龙江沿岸各族人民开展了英勇的斗争。居住在今瑷珲镇的托尔加屯达斡尔人在酋长托尔加带领下,同入侵家园的哥萨克匪帮进行了徒手搏斗,被俘后,酋长托尔加不甘凌辱,拔刀自刎,以示对侵略者的反抗。
为抗击沙俄的武装入侵,1683年(康熙帝二十二年),清政府在江左岸旧爱辉设置黑龙江将军辖区治所。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黑龙江将军治所迁至江右岸爱辉(今爱辉镇)。并于1685年、1687年两次组织了雅克萨反击战,把俄罗斯帝国侵略者赶出了黑龙江省右岸。在雅克萨反击战的准备与进行过程中,充分显示了新、旧爱辉城人民在抗俄斗争中的重要作用,爱辉各族人民对这场正义战争给予了很大支援。雅克萨战争不仅把沙俄侵略者赶出了黑龙江沿岸,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而且对爱辉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清军开始在这里屯田,设立了卡伦,开辟了驿站,兴建了新旧爱辉城。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也随之发展起来,爱辉城内商户集聚,不仅是黑龙江省沿岸的政治中心,也成为黑龙江沿岸的经济中心。爱辉成为黑龙江流域最大的城镇,达到“人口四万,商贾三千”的规模,有“万国商埠”之称。正如“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一样,是“先有爱辉、后有黑河”的。但是,清政府并没有很好地巩固和发展这块前线基地,第一次雅克萨战争后,黑龙江将军辖区衙门由江东旧爱辉迁至江西新爱辉,1690年又由新爱辉迁至墨尔根(嫩江),1699年再迁于齐齐哈尔市。加之清朝政府对于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屯田区域只是限制在新、旧爱辉城附近,漫长的边防基本上是有边无防,这就为沙俄的再次武装入侵造成了可乘之隙。
清朝(下):条约与变迁
十九世纪中叶,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浪潮中,在俄罗斯帝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指挥下,大批沙俄哥萨克骑兵再次武装入侵黑龙江省流域,他们在黑龙江左岸非法移民,强建村屯。在武装占领基本完成之后,又以武力逼迫清朝政府于爱辉城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使中国丧失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按着《黑河市条约》的规定,“江东六十四屯”区域仍属中国管辖,原住满族照旧准其长期居住。但是,沙俄政府却无视《瑷珲条约》明文规定,不断向我“六十四屯”地区非法移民,强占土地,甚至明目张胆地架设电线,建立俄屯,以至杀人、劫货。对于俄罗斯帝国这种蚕食、侵占“六十四屯”和迫害中国和平居民的行径,“六十四屯”居民自发地组织起来与沙俄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883年为防止俄人侵占,漠河金矿督办李金镛会同爱辉副都统成庆曾划过“江东六十四屯”东部界线。但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由于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经济贫穷,军事落后,政治腐朽,这种斗争不可能导致最后胜利。
《瑷珲条约》签订之后,沙俄出于长期霸占中国领土的需要,急需于爱辉地区进行贸易,由此黑河市与布拉戈维申斯克间的中俄边境贸易开始兴起。边境贸易的开展带来爱辉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00年前“江东六十四屯”地区就开始使用从海兰泡进口的诸如马拉收割机等大型农具,并出现了制酒、制砖、铁木加工等家庭手工业。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沙俄对黑龙江省上游漠河金矿施以盗采。在驱逐俄罗斯帝国金匪之后,在洋务运动中,漠河金矿得以开办。黑龙江沿岸采金业的兴起,使爱辉境内的黑河不仅是对俄贸易的口岸,又成为采金工人的集散地,漠河金矿的物资中转站。黑龙江沿岸的经济中心逐渐由爱辉城转向黑河市。
1900年,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帝俄除伙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镇压京津一带的义和团运动以外,又以保护正在修建的中东路为名,派遣大批军队入侵东北地区。他们先是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大批屠杀中国和平居民,把他们驱赶到黑龙江省中活活淹死。继之侵占黑河,火烧了爱辉,进而入侵东北腹地。爱辉人民为反抗俄罗斯帝国的侵略与义和团和爱国清军紧密配合,与侵略军展开了浴血的奋战。他们组织了布尔多、黑河、四嘉子、爱辉、北二龙等多次战斗。有的群众宁可在烈火中烧死,也不肯抛下自己的家园;有的清军宁愿把发射药点着与敌人同归于尽,也不肯投降。在这场劫难之中,以爱辉副都统凤翔区为首的200余名爱国官兵在战斗中壮烈殉国。
“庚子俄难”之后,在副都统姚福升带领下,爱辉人民开始了收复失地的斗争。几经交涉,直至1907年帝俄侵略军才最终退出黑龙江省右岸,但是却霸占了“江东六十四屯”地区。逃离外地的爱辉人民返回故土后,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爱辉城内的副都统衙门当年动工,当年竣工,其余房舍也陆续建成。黑河,在谢泰君倡导下,招商开市,“未及三载,该镇商贾辐辏,近已增至数百家。”自1908年起爱辉区域还实行了“清丈”与“招垦”,同时裁撤了官屯,改革了驿站,官屯地、驿站地一律改为民田。1909年(宣统元年),清政府裁撤爱辉副都统,改设爱辉兵备道。同年,在爱辉设置爱辉直隶厅,在黑河设置黑河府。爱辉直隶厅与黑河府隶属于爱辉兵备道。爱辉直隶厅为爱辉县市前身。1909年为防止俄商在免税区外偷税、漏税,在爱辉设立了海关,在黑河市设立了分关。
民国时期:兴衰与抗争
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1912年(民国元年)6月北洋政府撤消爱辉兵备道,同年7月成立黑河道,迁道署于黑河,同年7月又撤消黑河府并入爱辉直隶厅,此时的爱辉直隶厅隶属于黑河道。1913年(民国二年)黑河道改称为黑河观察使,同年3月爱辉直隶厅改称为爱辉县公署,始建爱辉县,县内旗地被废除。同时沿清末之后继续“清丈”、“招垦”。“清丈”,在全省反“清丈”风潮中,县内仅丈数屯,不久停止。
1914年(民国三年)黑河观察使又改称为黑河道。“招垦”小有成效,1916年统计招进垦户108户。民国初年俄精奇里江沿岸采金业兴起,俄华工达10万余人,所需粮食、大宗商品剧增,而俄岸此时货物奇缺,由此引起我岸对俄贸易的兴盛,而尤以1918年至1920年为鼎盛时期。1918年爱辉海关进出口贸易货价达关平银768万两。在出口商品中以面粉、酒类为大宗。边境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县内民族工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1913年至1921年爱辉、黑河市两城相继办起了爱辉永济火磨有限公司、万丰益火磨、德昌火磨、黑河振边酒厂、黑河恒曜电灯公司等几个机器大工厂,并开通了黑河至齐齐哈尔市、黑河至爱辉城的汽车运输和黑河至哈尔滨市的轮船运输。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俄精奇里江沿岸金矿纷纷停业,在俄华工陆续返回我岸。他们在爱辉区域内开始采苗、探矿,由此又带来县内采金工业的兴起。
1919年至1932年县内先后办起了逢源、凌源市、振兴、源利、宏业、古溪、裕边、兴安、大吉等30余个金厂,年产量最高时可达4万余两。俄国十月革命后,苏岸经济逐渐好转,进口商品越来越少,特别是因1929年“中东路事件”影响,中苏关系紧张,我岸居民纷纷逃离边境,中苏边境贸易由兴转衰,县内的制粉、制酒等工业也逐渐走向萧条。
1929年(民国十八年)2月,黑河市道又改为黑河市政筹备处,同时爱辉县公署又改称为爱辉县政府,此时期爱辉县公署、爱辉县政府隶属于黑河观察使、黑河道和黑河市政筹备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很快占领了东北三省。1932年代理黑龙江省省主席马占山在组织了江桥抗战之后,4月带领随从200余人离开齐齐哈尔市来到黑河,5月他又率师从黑河出发反满抗日。
伪满时期:掠夺与统治
伪满时期,1933年(伪满大同二年)春,日伪军队进驻爱辉,在爱辉成立了伪爱辉县公署。5月,伪满政府撤消原黑河市政筹备处,成立黑龙江省驻黑河办事处。9月1日,伪爱辉县公署由爱辉迁往黑河市,黑龙江省驻黑河办事处撤消,其所辖事项移归爱辉县公署接管。由于爱辉县地处边境,与社会主义的苏联仅一江之隔,加之县内的大黑河市又是伪爱辉县公署、伪黑河省公署的所在地,因此日伪在县内屯驻了大量的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队;投放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旨在对付苏联的各种军事工程;建立了特务机关、宪兵队、警察厅、署等许多警察特务机构,镇压人民反满抗日活动和对苏从事谍报活动。日本帝国主义对县内经济实行殖民掠夺政策,在农业上,一方面以军事用地、开拓用地为由大量占用农田,另一方面不顾农民死活强行“粮谷出荷”。
1931年县内耕地为5.4万余垧,到1937年减至3.2万余垧。1942年县内粮谷出荷量为444万余斤,1943年为519万余斤,还仅仅完成了规定的72%。在工业上日本帝国主义主要是加强了对县内黄金、木材资源的掠夺。1934年在黑河市设立了满洲采金会社黑河总局,将民国时期县内金矿强行划归其所有。同年10月(伪满康德元年),伪满民政部在黑河设立了黑河省公署开设办事处,11月又改为黑河省公署筹备委员会。同年12月1日,伪黑河省公署于黑河正式成立。伪爱辉县公署隶属于伪黑河省公署。
1935年境内的逢源、德源、凌源市、裕边、古溪、阿凌河、德安7个金厂年产量达7万余两。为了掠夺县内的木材,在黑河设立了伪黑河营林署及林产公社,通过东蒙、大北、亲和、盘古河4个大采木公司对大、小兴安岭木材进行掠夺式采伐,并通过县内东、西牡丹江市两大木材加工厂加工后利用北黑铁路运往内地及日本国内。商业方面,当时的商业也是殖民地商业,一方面日本工业品充斥市场;另一方面对人民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
抗日解放战争:斗争与建政
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统治,爱辉人民有的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有的组织起来开展反满抗日地下斗争。1939年3月下旬东北抗联3路军1支队在县内上马厂附近,在当地群众配合下与日军进行一次交锋后入苏境。1940年夏抗联3路军3支队在采金工人支援下攻克了罕达汽金矿,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1941年1月3支队80余名战士,转战于五大连池市、孙吴之后,从县内小五家子屯处入苏境。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地区,解放了爱辉。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后方根据地,开辟黑河市、爱辉战略据点,1945年11月初,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驻北安市)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派以王肃为首的干部队进驻黑河,不久,又派岳林等7人干部队进驻黑河。在两批干部来到黑河后,根据黑龙江省政府的命令,1945年11月19日,成立了黑河地区第一个人民民主政权——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行政办事处,接管了黑河临时治安维持会,其管辖区域为孙吴县、逊克县、乌云、佛山、呼玛县、欧蒲、漠河、爱辉八县。省政府委任胡宇翔为办事处主任。12月中旬第三批干部队来黑河市又委任李冷斋为副主任。行政办事处成立第二天,办事处主任胡宇翔委任孙宝基为爱辉县市县长,县政府归行政办事处领导。12月中旬,孙宝基辞职。办事处又委任第三批来黑河的干部肖敬若为爱辉县县长。他们依靠群众,发动组织群众,很快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人民自治军和地方人民政府。继之,与洪学智、王钧等人率领的西满军区3师特1团和黑龙江省警备2旅、3旅一起开展了剿匪斗争。3年多的时间,在物质条件极端困苦的情况下,他们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战斗中牺牲了团级以上干部10人,营连干部15人,战士400多名,最后终于消灭了中国国民党土匪,使红旗插遍了祖国北部边疆。
在开展剿匪斗争的同时,人民政府还带领全县人民恢复生产。1946年2月,根据苏联红军要求,将黑河地区行政办事处与爱辉县政府合并改为黑河治安维持会。1946年3月,黑龙江省政府派王玉特派员来黑河市,经过民主选举,重新组建了爱辉县政府,肖敬若当选为县长。4月1日又恢复了黑河地区行政办事处。1946年7月24日,根据黑龙江省政府的命令,爱辉县政府归并于黑河地区行政办事处,施行行政办事处兼爱辉县政府工作。同年9月16日,又根据省政府命令,撤消黑河行政办事处,成立了黑河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仍兼爱辉县政府工作)。
1948年10月31日,根据省政府通令,黑河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不再兼爱辉县市政府工作,任命贾封五为爱辉县县长,筹建爱辉县政府。爱辉县政府经过两个月筹建,194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办公。1948年在土匪基本肃清的情况下,县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
新中国后:建制变革
建国后,爱辉区建制经历了数次变革。1954年2月,第一次全县人民代表大会之后,爱辉县政府改称为爱辉县人民委员会。1967年4月,成立了爱辉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1月,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撤销了县革命委员会,建立了爱辉县人民政府。1980年底,按照国发[1980]284号文件,黑河镇、幸福公社、西岗子煤矿、东方红煤矿从爱辉县分出,建立黑河市。
1983年6月,按照国函[1983]81号文件,爱辉县并入黑河市。1992年3月,黑河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首批沿边开放城市。1993年3月,按照国函[1993]12号文件,原黑河地区行署改建制为黑河市,原黑河市改建制为爱辉区,成为新黑河市的唯一直辖区,原行政区划不变,史称两撤两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爱辉区地处中国北疆,黑龙江省右岸,小兴安岭南麓,位于黑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黑河市唯一市辖行政区。地处中高纬度(北纬49°24′-50°58′,东经125°29′-127°40′之间),北与大兴安岭呼玛县接壤55公里,南与孙吴县接壤90公里,西与嫩江市接壤283公里,东隔黑龙江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相望(边境线长184.3公里)。辖区面积14446平方公里,东西最长距离130公里,南北最大跨距174公里。
气候
爱辉区地处中高纬度,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横跨四、五、六三个积温带。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498.1毫米,日照时数为2400.4小时,年≥10℃的活动积温为2378.6,全年优良天气350天以上。
地形地貌
爱辉区地处大兴安岭东部、小兴安岭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西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丘陵和黑河盆地。
水文水利
爱辉区区域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法别拉河、公别拉河流经境内,并由西向东注入黑龙江省。截至2025年5月13日,爱辉区水面面积达19万亩,境内共有河流137条,湖泊180余个,年均水流总量可达2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年均为38.7万千瓦。
自然资源
土地
爱辉区区内可耕地面积184.1万亩,农村人均占有耕地29.8亩,土地肥沃、平坦开阔,适宜机械化耕作,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爱辉区内林草湿地总面积120.7万公顷(森林95.2万公顷、草原4.5万公顷、湿地21.0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92.6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8.50%;全区耕地面积174.89万亩,农村人均耕地29.8亩,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大豆生产基地。
矿产
爱辉区境内已发现矿藏69种,其中以煤炭、黄金储量最为丰富,煤炭普查储量近11亿吨,已探明黄金储量80吨、硅矿100万吨、电石灰岩1200万吨,大理石、碳酸钙、玄武岩、珍珠岩和石英砂等储量可观。
能源
爱辉区电力充足,既有本地电力资源,又有通过国际变电线路输入的俄罗斯廉价电力资源。风力资源特别丰富,年平均风速可达6-9米/秒,可利用小时数达2500小时以上,风力发电站开发建设总装机容量可达5万千瓦。
生物多样性
植物
爱辉区有野生植物366种,有苦老芽、苍术、兴安杜鹃、黄芪、黄芩、刺五加、五味子、红柴胡、桔梗、赤芍药、龙胆等重点野生药用植物,蕴藏量分别为:升麻73.5万公斤,苍术53.2万公斤,兴安杜鹃104.1万公斤,黄芪11.7万公斤,黄芩1.5万公斤,刺五加11.5万公斤,五味子19.4万公斤,狭叶柴胡0.8万公斤,桔梗1.3万公斤,赤芍34.8万公斤,龙胆19.1万公斤;有蕨苗、黄花菜、茼蒿、老山芹等山野菜100多种,年产蕨菜5万吨,老山芹2000吨;有野生蓝莓、黑醋栗、五味子以及桦树汁等野生浆果100多种,年产都柿600吨;有松子、榛子、野核桃等野生坚果50多种,黑木耳、猴头、蘑菇等野生食用菌60多种,年产鲜品近10万吨,是我国北药重点开发基地和天然绿色食品基地。爱辉区木材总蓄积量4300万立方米,主要有果子松、樟松、蒙古栎、桦树等30余种木材。
动物
爱辉区有狐属、熊、环颈雉、花尾榛鸡等野生动物80余种;旅游资源。
行政区划
截至2025年1月,爱辉区辖区面积14446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市辖行政区。下辖4镇、7乡、4个街道和16个国有农林牧场。政府驻地为黑河市爱辉区文化街107号。
乡镇:西岗子镇、瑷珲镇、张地营子乡、西峰山乡、上马厂镇、四嘉子满族乡、二站乡、罕达汽镇、新生鄂伦春族乡、幸福乡、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
街道:花园街、海兰街、兴安街、西兴街。
政治
人口
数量
2024年末,爱辉区全区总人口182491人,男女比例97.6:100,人口出生率3.69‰;人口死亡率6.7‰;人口自然增长率-3.01‰。截至2025年5月,爱辉区人口数量为184140人。
民族
黑河市爱辉区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隔江相望,有满、回、达斡尔、俄罗斯、鄂伦春等25个少数民族,3个民族乡,21个民族村,少数民族人口1.8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7%。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土地、草原、森林、水利、矿产、旅游等六大资源。
鄂伦春族是中国22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爱辉区鄂伦春族群众主要聚居在新生乡。新生乡是以鄂伦春族为主体,由汉、满、蒙古、达斡尔族组成的民族乡。
张地营子乡小新屯、白石砬子俄罗斯族村共2个。瑷珲镇外四道沟俄罗斯民族村。
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坤河村、富拉尔基区村。西岗子镇的西沟村、盘肠沟村。上马厂镇的西山后满族达斡尔族村。张地营子乡张地营子村。
共有12个满族村:坤河乡的黄旗营子村、兰旗村、新民村。四嘉子满族乡的西四嘉子村、大乌斯力村、小乌斯力村、卡伦山村。爱辉镇的外三道沟村、二道泉村。幸福乡的长发村。上马厂镇的新曙光村和西山后村。张地营子乡张地营子村。
语言
爱辉区属黑龙江省,汉语方言主要是东北官话,根据李荣《中国语言地图集》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稿)》、张志敏《东北官话的分区(稿)》、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东北官话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的大部分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部分地区。
经济
综述
2024年爱辉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6807万元,同比下降0.8%(按不变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19846万元,同比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121844万元,同比下降31.7%;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705117万元,同比增长5.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7:12.9:74.4。
第一产业
2024年,爱辉区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2823万元,同比增长6.8 %。其中:农业产值164681万元,同比增长7.7%;林业产值27712万元,同比增长7.0%;牧业产值52620万元,同比增长3.4%;渔业产值6242万元,同比增长7.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567万元,同比增长10.2%。粮食总产9.42亿斤,同比增长1.15%。人工造林面积1599公顷,同比下降8.5%。年末生猪存栏27144头;牛存栏30878头,其中:肉牛存栏30487头;奶牛存栏391头;羊存栏21277只,其中:山羊2479只;绵羊18798只;禽存栏114473只。全年猪出栏51679头;牛出栏16353头;羊出栏13601只;禽出栏281334只。全年猪肉产量4164吨;牛肉产量2757吨;羊肉产量229吨。禽蛋产量1800吨;牛奶产量1697吨。渔业养殖水面5260公顷。各类水产品产量3450吨,同比增长4.6%,其中养殖产量3270吨,同比增长3.2%。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50963吨,同比增长0.04%。全区89个行政村,2个农场。
第二产业
2024年,爱辉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9.8%。销售收入384305万元,同比下降28.6%。利润总额20737万元,比上年减少12988万元。税金14378万元,同比下降43%。建筑业。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40家,建筑业总产值34792.5万元,同比下降22.1%。
第三产业
2024年,爱辉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本年施工项目个数121个,同比增长15.2%。本年新开工项目个数44个,同比增长63%。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7.1%。从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项目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44.5%、15.1%,第三产业项目投资同比下降17.3%。从行业情况看,基础设施类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86.4%。
2024年,爱辉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9%。限额以上贸易企业49家,大个体户4家,从行业看,批发业同比增长12.1%;零售业同比增长8.7%;住宿业同比增长8.1%;餐饮业同比增长12.7%。
2024年,爱辉区旅游人数及收入。全年接待旅游人数468.91万人次,同比增长40.86%;旅游业总收入206700万元,同比增长78.19%。
卫生事业。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机构200所,其中:综合医院1所;中心卫生院4所;乡(镇)卫生院7所;妇幼保健站1所;农村疾病控制中心1所;农村卫生所73所;民营个体医疗机构108家;社区服务中心3个;农场医院2家。实有病床361张。卫生机构人员131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48人。
社会
教育事业
2024年,爱辉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职工素质不断提高。中小学教职工1316人。其中:完全中学教职工184人;初中教职工331人,其中(初级中学234人,九年一贯制学校97人);小学教职工801人。中小学专任教师1219人,其中:完全中学专任教师178人(高中104人,初中74人);普通初中专任教师307人(其中:初级中学224人,九年一贯制初中专任教师83人);小学专任教师734人(其中:普通小学专任教师655人,九年一贯制小学专任教师79人)。职业高中教职工57人,专任教师55人。幼儿园(含民办)教职工478人,专任教师222人。
2024年,爱辉区完全中学1所(第五中学),高中班数24个;招生396人;在校生1145人,减少11人;毕业生387人,减少1人。职业高中1所,专业7个;招生46人,增加12人;在校生97人,减少69人;毕业生138人,增加49人。初中10所(初级中学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班数63个,招生708人,增加38人;在校生2138人,增加36人;毕业生752人,增加55人。初中巩固率100%。小学19所(含5个教学点,5个一贯制),班数225个,减少4个;招生1151人,减少141人;在校生7697人,减少268人;毕业生1361人,增加9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幼儿园36所,减少4所,在园幼儿2646人,减少396人。
文化事业
2024年,爱辉区图书(含期刊)增加8192册,总藏量:102420册。(因2024年馆藏图书做剔旧处理,故馆藏图书数量比2023年度数量减少)。开展线上推送优秀书籍、讲座、授课等公共文化活动800余期。
村级文化广场89个,“蒲公英”文艺小分队32个,为8个乡镇三十多个村屯持续送文艺演出、非遗展示,为各村屯文艺培训1265余课时,线上课堂723余期。
社会保障
2024年末,爱辉区企业养老保险职工人数20106人(爱辉区本级15316人,比上年增加1042人,中国农垦集团4790人)其中:本级企业职工4699人,增加978人;农垦企业职工2460人。本级个体10617人,增加64人,农垦个体2330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职工人数5201人,比上年增加74人。失业保险:职工人数9779人,比上年增加6904人,其中本级参保7458人,农垦参保2321人。
2024年年末,爱辉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5705人,同比上年增加627人。城市医疗救助2216人次,救助金45.1719万元。农村医疗救助240人次,救助金7.3649万元。
2024年末,爱辉区全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128人,发放保障金2324.55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555人,发放保障金290.68万元。城市特困供养210人,发放供养资金301.25万元。农村特困供养304人,发放供养资金477.86万元。全区公办托老所1所,养老院面积10525平方米,供养人数104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71元,同比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38元,同比增长6.7%。
交通
爱辉区内交通便利,北黑铁路和吉林—黑河高速公路、黑大公路等以城区为起点,呈放射状过境。2024年,爱辉区完成2024年度桥梁建设1座20.44延长米,完成农村公路建设5条31.932公里,完成涵洞建设3座11延长米。
人文
标志
节日庆典
爱辉区成立黑河市民族歌舞团,“复活”失传已久的瑷珲“玛虎戏”,举办古伦木沓节、库木勒节、颁金节、元宵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建成小乌斯力满族民俗记忆馆、坤河达斡尔小院等民族文化展馆。
非遗文化
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独特的手工技艺,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鄂伦春族人世代以游猎为生,长期食兽肉、衣兽皮,在此过程中创造了极具特点的兽皮手工技艺。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包括皮张采集、鞣皮、拼剪缝合、染色、纹饰、刺绣等,生产的成品按用途可分为服饰、生活用品、宗教用具等类别。 狍皮文化是鄂伦春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独特文化。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的狍皮生活用品有被子、大衣、手套、帽、套裤、靴子、荷包、挎包等,这些用品主要用扎刀和其他一些独特的工具制成。狍皮用品的制作是鄂伦春族民族充分利用自身创造的兽皮文化抵御寒冷、保护自己、适应环境、生存的创举。
黑河市爱辉区的鄂伦春族人民世代游猎在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鄂伦春人没有本族文字,兽皮制作技艺及其制品便成了鄂伦春狩猎文化的载体。这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其中深刻映现着鄂伦春人的生活观、审美观、宗教观,是认识和探究鄂伦春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鄂伦春人的着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狍皮资源日减,掌握狍皮制作技艺的老工匠相继谢世,这项宝贵的民族手工技艺濒临灭绝,亟待保护和传承。
瑷珲上元节起源于清康熙,是集汉、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等民族文化为一体的重大节庆活动。黑河市上元节发源、传承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清代内阁中书杨锡恒所作《艾河元夕竹枝词》中记述了瑷珲上元节盛况。
瑷珲上元节有“立灯官”“闹秧歌”“抹花谜”“布阵容”“滚冰卖病”和“迎神赛社”等传统民俗活动。相传官府在大年前后封闭印信、停止办公,这期间要“立灯官”,一方之事由灯官做主;灯官上任前要进行“布阵容”仪式,最前方是大旗领队,后面有红色招牌,上书灯官姓名和头衔,随后灯官坐轿出场,灯官左右分别是着黑红服装的8位衙役,灯官夫人骑马紧随,后有猫灯、虎灯、五谷瓶,五谷瓶意为五谷丰登,表现形式都与农事有关。大年初三即开始闹秧歌,元宵节晚饭后达到高潮,秧歌队走街串巷来到官府及商户人家表演,家家户户鞭炮齐鸣以示欢迎,寓意着新年顺意。“滚冰卖病”在闹秧歌后举行,即百姓来到黑龙江边,坐在爬犁上冲下江岸,高喊“卖病”,意寓将疾病抛在上一年。
黑河市“上元节”民俗活动主体以当地百姓、群众为主,主要特征为主体的民间性、形态的包容性、主题的特色性。民间性,该项目是瑷珲地域各民族、全体百姓共同开展的民俗活动,受众群体广,参与人数多。包容性,该项目展现了瑷珲地域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展示出传统祭祀文化、民间舞蹈等的内涵。特色性,该项目“立灯官”一俗展示出瑷珲作为戍边之城的重要地位。
瑷珲城的汉、满、达斡尔、鄂伦春族等民族世代生活在黑龙江畔,对天地人神的敬奉和生活生产的习俗,共同浇筑出多元的瑷珲文化,展现出北方多民族交融的文化魅力。
特产
瑷珲大豆生产,四季气候分明,雨热同季,降水适量,光照和积温充足,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高大豆的品质。冬季寒冷干燥,不利于大豆病虫害越冬,为瑷珲大豆的优质高产奠定了基础。瑷珲大豆籽粒饱满均匀,光滑圆润、呈圆形或椭圆形、籽粒金黄色、种脐黄色、色泽金黄、豆香浓郁,外观形象和商品质量良好。加工成的豆浆均匀、乳化效果好,口感粘稠。机械压榨有机大豆油,色泽金黄透明;瑷珲大豆粗蛋白含量≥37%,粗脂肪含量≥19%。
瑷珲面粉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爱辉区范围内11个乡镇,即幸福乡、四嘉子满族乡、瑷珲镇、西岗子镇、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上马厂镇、张地营子乡、新生乡、西峰山乡、二站乡、罕达汽镇共辖89个行政村,地域保护面积115334公顷,生产规模7334公顷,产量25355吨。
瑷珲面粉是采用爱辉区特定地理气候条件下优质的强筋小麦为原料加工成。该小麦颗粒饱满均匀,无病粒,红皮病,角质率高。用于加工的面粉细腻色白,口感好,面色浓郁,适合加工饺子、面条和馒头等食品。 瑷珲面粉粗蛋白质含量大于等于12.5%,湿面筋含量大于等于29%。
著名景点
爱辉区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世界公认的三大旅游资源—冰雪、森林、海洋,爱辉区拥有冰雪和森林二项。爱辉区冬季时间长,全年近120天左右被冰雪覆盖,再加上境内山峦起伏,构成了独特的北国雪景,为冰雪旅游提供了发展前景。爱辉区人文历史积淀深厚,自然风光壮丽,瑷珲古城是清代黑龙江流域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设置黑龙江将军辖区衙门和海关,是《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地,沙俄侵华罪行史的见证地,是研究考察黑龙江流域历史文化重要的遗址和重要清代人文历史旅游区;旅游景点多线长,瑷珲历史陈列馆、黑河红河谷国际滑雪场、中俄民族风情园、卧牛湖水上乐园、爱辉卫国英雄纪念园、新生鄂伦春民俗景区、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最具特色,并可通过赴俄旅游观赏俄罗斯风光。
瑷珲历史陈列馆
瑷珲历史陈列馆坐落在清代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地—瑷珲新城遗址内。占地10万平方米,展厅面积3800平方米,展品主要反映中俄东部关系史。瑷珲历史陈列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中俄民族风情园
中俄民族风情园位于黑河市爱辉区环城东路1号,中俄民族风情园始建于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出品的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拍摄基地的基础上逐步扩建而成。在这里相继拍摄过《玫瑰绽放的年代》《老农民》《大江作证》《黑河风云》《毛岸英》《闯关东》等多部热播影视剧。景区总占地面积35公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现已建成鄂乡民风、八旗迷宫、影视鎏金、风情小镇、花田喜事、户外拓展、水上乐园和星空营地八大景区,打造集民族风情展示、影视文化博览、养生休闲度假、康体运动娱乐于一体的文旅休闲目的地。
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旅游景区
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旅游景区位于黑河市爱辉区新生乡,为4A级景区,该景区依托鄂伦春族民俗风情和刺尔滨河沿岸原始景观,景区共分为五个功能区:展示鄂伦春人居住特点的游猎生活区;独特婚嫁习俗和体育竞技活动的民间文艺区;祭拜山神文化的祭拜山神区;同时建有特色悬索桥、观景台等景观,全景再现了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前的游猎生活、狩猎文化及原始自然的森林景观。
中国瑷珲国际汽车营地
中国瑷珲国际汽车营地属于3A级景区,位于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四道沟村16-16号,该景区为爱辉区承办旅发大会核心观摩项目,按照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率营销、高水平运营的原则,打造龙江寒地旅游特色鲜明、彰显龙江交旅发展优势的国内一流自驾车房车营地。集住宿、餐饮、娱乐一体化休闲服务综合体,是省内投资最多、功能最全、规模最大的汽车营地。为AAA级景区,是黑龙江省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5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
知青博物馆
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黑河知青博物馆),位于黑河市瑷珲镇,于2009年开馆,是我国首座以中国知青历史为展览主题的公益性博物馆。该馆集教育、研究、收藏、展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馆藏文物3.3万件,史料9461件/套,建有基本陈列馆、知青专题馆、知青油画馆、知青国画馆、知青影视剧院、开放式文物库房和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展览中心等设施。开馆以来,该馆先后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十大精品馆”等称号,2018年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同年挂牌“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
旅俄华侨纪念馆
旅俄华侨纪念馆位于黑河市爱辉区王肃街72号,是国家AAA级景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旅俄华侨和留苏(俄)学生历史的专题性纪念馆,充分展示旅俄华侨和留苏、俄学生“爱国爱乡、情系桑梓,不忘初心、奋斗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宣传党的早期领导人探寻革命真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立体书”,在展现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国际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地址:黑河市爱辉区王肃街72号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瑷珲海关历史陈列馆.爱辉区人民政府.2025-10-04
爱辉区.爱辉区.2025-10-04
历史沿革.爱辉区人民政府.2025-10-02
区划.爱辉区人民政府.2025-07-06
爱辉区概况.爱辉区人民政府.2025-06-07
爱辉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5-10-04
民族.爱辉区人民政府.2025-10-02
2024年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爱辉区人民政府.2025-06-18
旅游风景.爱辉区.2025-10-04
首页.爱辉区.2025-10-04
自然资源.爱辉区人民政府.2025-10-02
爱辉区人民政府大事记(2025年2月).爱辉区人民政府.2025-10-04
爱辉区歌.爱辉区人民政府.2025-10-04
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5-10-04
元宵节(瑷珲上元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5-10-04
瑷珲大豆.瑷珲大豆.2025-10-04
瑷珲面粉.瑷珲面粉.2025-10-04
瑷珲历史陈列馆,4A级景区.爱辉区人民政府.2025-10-04
中俄民族风情园,4A级景区.爱辉区人民政府.2025-10-04
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旅游景区.爱辉区.2025-10-04
中国瑷珲国际汽车营地.爱辉区.2025-10-04
知青博物馆,3A级景区.爱辉区人民政府.2025-10-04
旅俄华侨纪念馆,3A级景区.爱辉区人民政府.2025-10-04
生态环境部命名第三批84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_央广网.央广网.2021-05-14
名单.国家文物局.2020-07-05
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报告.农业农村部.2020-12-02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农业农村部关于通报表扬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5-10-04
农业农村部 应急管理部关于公布2020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县名单的通知.农业农村部.2021-05-14
水利部关于公布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的公告.水利部.2021-12-30
你的家乡上榜了吗?首届黑龙江省乡村振兴“双百”典型案例名单公布_央广网.央广网.202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