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口镇是中国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下辖镇,位于文县东南部,南邻四川青川县,西依范坝镇,西北与玉垒乡接壤,东北靠中庙乡,地域面积208.17平方千米,占文县总面积的4.83%。截至2023年6月,碧口镇下辖12个村、3个社区,常住人口2.7万人。镇政府驻地位于文县碧口镇响浪村早阳坝社。
碧口镇地处白龙江流域下游,地势东低西高,川少山多,境内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6℃。碧口镇因碧山沟水而得名。西汉前,碧口镇是氐羌少数民族居住区域。刘知远开西南夷后,碧口归益州刺史部广汉郡辖。明朝,碧口归陕西行都司辖。清代康熙八年,陕甘分治,碧口始归甘肃省阶州辖。1958年4月,归天水市专员公署辖。1962年12月,天水、武都分治,境域归武都地区文县辖。
2018年,碧口镇有工业企业14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个。截至2022年4月,碧口镇主导产业为茶叶,全镇茶叶共14499亩,茶叶产业收入约2500万,茶叶品种有龙井43号、黄金芽、中黄一号、鸠坑、中茶108等。其他产业主要有食用菌、蔬菜、中华蜜蜂、魔芋等。2012年,碧口镇国内生产总值达43779万元,为国内生产总值唯一超过亿元的乡(镇)。
碧口镇素有“甘肃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陇上汉中市”之称,为“甘肃四大名镇”之一,又因1949年以前,碧口镇是甘川两省的水旱码头,商贾云集,而列于甘肃四大名镇之首,境内主要景点有马家山茶园、碧山公园等。此外,碧口镇曾先后获得甘肃省特色气候小镇、第一批甘肃历史文化名镇等荣誉。
名称由来
碧口镇原名碧峪口、碧霞口,早年称碧峪口,因碧山沟水而得名。清朝及民国初期,这里称碧峪乡,曾建立贸易场所,取名“复兴场”。
历史沿革
西汉前,碧口镇为氐羌少数民族居住区域。西汉开西南夷后,归益州刺史部广汉郡阴平道辖。明朝,归陕西行都司文县临里东路辖。清代,归陕西右布政使司文县辖,名碧峪乡;康熙八年(1669年),陕甘分治,境域始归甘肃省阶州辖。清朝乾隆以前,四川省来甘肃的舟楫在距碧口20公里的中庙行店,后迁至肖家坝的旋滩,乾隆初年迁至碧口。至此,碧口镇成为繁华兴旺的水陆码头、甘肃和四川的物资集散地,木船沿白龙江入嘉陵江可直达重庆市。清朝及民国初期,这里称碧峪乡,曾建立贸易场所,取名“复兴场”。1912年后,归渭川道辖。1933年,丁德隆独立旅驻防碧口时碧口首设区公所。1949年以前,归第四行政专员公署辖。1958年4月,归天水市专员公署辖。1962年12月,天水、武都分治,境域归武都地区文县辖。1958年4月,改为碧口公社,后改称碧口镇公社。1969年,碧口水库建成,碧口地区水运演变成以渡运、旅游为主。1983年11月,改为碧口镇。2011年末,辖上街、中街、新村3个居民委员会,碧峰、响浪、何家湾、石土地、井地、曲水、白果、李子坝、窦家坝、磨河坝、水蒿坪、马家山12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6个居民小组、82个村民小组。2021年,文县白龙江碧口至罐子沟航运工程被列入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项目建成后,可形成沿线港口码头客货并举、布局合理,运输船舶经济适用、节能环保,支持系统有效配置、保障有力的陇南市市内河航运体系,为区域特色山水旅游资源开发、沿岸居民出行及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发挥水路运输保障作用。同时,补齐南向水上通道空白,实现甘肃省向南经水路通江达海,使地处内陆的甘肃省通过水运与长江经济带连通,为甘肃省进一步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提供水运支撑。
地理特征
位置境域
碧口镇地处中国甘、川、陕三省交汇地带的白龙江下游,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东南部,南邻四川青川县,西依范坝镇,西北与玉垒乡接壤,东北靠中庙乡,南北长26公里,东西宽13公里,地域面积208.17平方千米,占文县总面积的4.83%。
气候
碧口镇年平均气温15.6℃,年降雨量800—1200毫米,无霜期260天,干燥度0.9,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1月平均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7.4℃,(2010年1月15日);7月平均气温25.1℃,极端最高气温38.1℃比增长(2005年7月21日)。最低月均气温4.2℃(2010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5.1℃(2005年7月)。生长期年平均为26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596.5小时。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02天,最多达122天(2009年),最少为72天(1998年)。极端年最大雨量460.4毫米(2009年),极端年最少雨量380.5毫米(200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7月最多。
地形地貌
碧口镇地处白龙江流域下游,文县城东南部,地势东低西高,川少山多。主要山脉有望阳包、鸡林子山、锣鼓山、四道门,境内最高峰望阳包位于与武都县交界处,海拔2732米;最低点海拔620米。
水文
碧山沟水发源于大道岭一带山中的溪水,碧清见底,流经碧山沟,在镇区中心注入白龙江。
碧口镇境内河道属于长江流域。境内最大河流为白龙江,从井地村的咀子组至蹇家坪流经境内井地、石土地、曲水、何家湾、碧峰、响浪、窦家坝,长16.88千米,流域面积20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72.1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让水河、石龙沟、碧峰沟、韩家沟等。
自然资源
截至2011年,碧口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金、铜等,已经开发的有金矿、铜矿。
生物多样性
自然灾害
碧口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地震、暴雨、冰雹、泥石流等。暴洪灾害年均发生1次,主要发生在4~10月。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4月,碧口镇辖3个社区,16个居民小组,12个行政村,82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地位于文县碧口镇响浪村早阳坝社。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0年底,碧口镇辖区户籍总人口17800人,(其中城镇人口7767人,农村人口10033人),城镇化率58.6%,常住人口2425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0021人),另有流动人口5791人。
截至2023年6月,碧口镇常住人口2.7万人。
方言
碧口镇所处地区汉语方言正好处于西南官话成渝片和中原官话秦陇片的交汇点上,两种官话相互渗透,形成了文县方言的特殊状况。全县25个乡镇,都说汉语方言,但口音的差异明显,其中碧口镇属于碧口口音。
经济
2012年,碧口镇国内生产总值43779万元,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唯一超过亿元的乡(镇)。碧口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均居榜首,分别为5136万元和8892万元。
第一产业
2011年,碧口镇有耕地面积1.03万亩,人均0.6亩。2011年,碧口镇农业总产值2055万元。碧口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碧口镇生产粮食2061吨,人均122千克,其中小麦454吨,玉米1355吨,阳芋138吨,大豆35吨。碧口镇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2011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388亩,产量244吨;蔬菜种植面积2510亩,产量3173吨,主要品种有辣椒、西瓜。碧口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碧口镇生猪饲养量0.5万头,年末存栏0.5万头;羊年末存栏400只。2011年,碧口镇水果种植面积260亩,产量452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梨,其中苹果198吨,梨228吨。2011年,碧口镇建有茶叶生产基地5个,茶园面积23710亩;年产茶叶约239吨;建有优质核桃生产基地4个(井地、石土地、何家湾和响浪优质核桃生产基地),面积1720亩,栽植核桃树苗10.3万株。2011年,碧口镇建有大鲵属(中国大鲵)养殖基地4个,其中山洞繁殖池1个,生态养殖水域面积3500亩,投放鱼苗20万尾。
碧口镇主导产业为茶叶,全镇茶叶共14499亩,茶叶产业收入约2500多万,人均1.5亩,平地茶约1500亩,坡地茶约13000亩,茶叶品种有龙井43号、黄金芽、中黄一号、鸠坑、中茶108、乌牛早,明前茶每亩产量约8-10斤,秋茶利用率很低,约占总收入的5%。茶叶公司有6家(玉皇、御泽春、碧峪春、碧龙春、陇兴),茶叶主产村主要有李子坝、马家山、水蒿坪、磨河坝、白果村,无茶叶的村有响井地村、石土地村、何家湾村、响浪村。全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8家,其中茶叶合作社40多家。其他产业主要有食用菌、蔬菜、中华蜜蜂、魔芋等,其中食用菌主要分布在豆家坝村、石土地村,蔬菜主要分布在响浪村、碧峰村、何家湾村。魔芋主要分布在曲水村、白果村,中蜂养殖主要分布在井地村、何家湾村、白果村。截至2022年4月,碧口镇有耕地面积10352亩,人均约1亩。粮食作物以油菜、玉米、黄豆、小豆等为主,畜牧业以生猪、家禽、中蜂等养殖为主。
第二产业
2011年,碧口镇工业总产值达到4.3亿元。2011年,碧口镇规模以上有工业企业11家,职工1436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6360.7万元,比2010年增长7.0%。2018年,碧口镇有工业企业14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
截至2022年4月,碧口镇辖区内有大唐碧口水力发电厂。
第三产业
2011年末,碧口镇商业网点692个,职工1645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800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625万元。碧口镇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747万元,比2010年增加15.1%;年末各类存款余额7375万元,比2010年增长30.7%;各项贷款余额11812万元,比2010年增长17.7%。2018年,碧口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个。
碧口镇旅游资源丰富,依托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等产品。其中石龙沟马家山茶园文化旅游线:马家山村是碧口镇所属茶园基地之一,距离碧口镇中心12.8公里路程,2011年全程铺设水泥路,交通方便。碧峰沟茶园文化旅游线:碧峰沟白果行政村是碧口镇所属茶园基地之一,2011年全程铺设水泥路,长7.5公里,交通方便。李子坝茶园文化旅游线:李子坝村是碧口镇所属茶园基地之一,也是甘肃省最早的茶叶开发基地。2025年“国际劳动节”假期期间,碧口镇共接待游客总量达3.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3%;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0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2年4月,碧口镇有文县二中、碧口小学、碧口幼儿园、春晖幼儿园、博爱幼儿园5个教学点,春晖幼儿园、博爱幼儿园为私立幼儿园,二中、小学、碧口幼儿园共有教职工292人。文县二中2020年大学报考人数148人,本科70人,上线率47.3%,其中:一本25人,上线率16.89%;二本45人,上线率30.41%,升学率为95.3%。各村(社区)在读大学生329人,技术工1627人,村干部队伍37人中大专以上学历29人(其中文书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占比78.3%。
医疗卫生
2020年末,碧口镇辖区内设有医疗卫生机构15个,其中县级乙等医院1个(文县第二人民医院) 、镇计划生育服务所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村卫生室12个,共计设置床位132张,专业卫生人员61人。另有西医私人诊所2家、私人中医铺4家、私人药店9家。
文化事业
2011年末,碧口镇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室12个,藏书25000册。
体育
2011年末,体育场地3处。2个城市社区和2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
媒体
1971年,碧口镇成立碧口广播站,1994年接入有线电视。2011年末,有线电视人户率40%。
2011年末,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46.5千米,投递点9个,乡村通邮率71.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1.6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0.7万笔,国内异地中国邮政速递物流信件完成0.3万件,征订报纸3.1万份、期刊0.1万册,业务收入123.3万元。电信服务网点4个;固定电话用户3871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27.6%;移动电话用户7435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85%;宽带接人用户2736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73.7万元。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77户,人数2222人,支出370.7万元,比上年增长26.5%;城市医疗救助2人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771户,人数2478人,支出247.9万元,比上年增长25.6%;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7人,支出3.5万元,比上年增长27.5%;农村医疗救助19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216人次,共支出6.6万元,比上年增长40.0%;农村临时救济19人次,支出1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3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3.4万元,比上年增长24.4%。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7317人,比上年末增加28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325人,比上年末增加25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992人,比上年末增加3人。
基础设施
2011年末,镇区自来水厂1座,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污水处理率90%。2011年末,镇区拥有变电所2座,主变压器5台,高压输电线路26条。
交通
2011年,已形成由公路、水路2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兰州—龙邦公路穿境而过。有通乡公路1条,长27.3千米;通村公路9条,总长100.2千米。库区通航航道4条,一条通往范坝乡,航程20千米;一条通往玉垒乡,航程30千米;一条通往苗家坝,航程25千米;一条通往中庙乡部分地域,航程8千米。
2011年末,镇区道路总长度6千米;镇区桥梁4座。2011年末,镇区开通公交汽车线路1条,年客运量10万人次,公交运营车辆4辆,运营总里程达22千米。
人文
历史上,长江的航运沿嘉陵江一直通到碧口镇,碧口镇曾是南北物资交流的集散地,这里南通巴蜀,北达陇陕,人口流动频繁。碧口镇茶园风光、古镇文化、码头文化、美食文化等特色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名人辈出,有张远村、韩定山、赵子厚等名人。
地方特产
碧口镇名优特农产品有李子坝龙井茶叶、马家山龙井43号茶叶、碧峰沟龙井茶叶、薇菜干、核桃仁、碧口豆腐干、黑木耳、蜂蜜、大鲵属(人工养殖)、黄辣丁鱼(野生)等。
风景名胜
碧口水库
碧口水库总库容5.2亿立方米,坝体与山川相连,草木环绕,渔鱼鹤鸟,有北方的四季分明,有南方的水乡之态,自然美丽。
马家山茶园
马家山茶园位于陇南市文县碧口镇,在这里还可以体验到丰富的茶文化活动。如茶文化讲座、茶艺表演、茶叶品鉴等。
所获荣誉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碧口镇概况.文县人民政府.2024-03-05
端午假期,甘肃最美小镇碧口期待你的到来! .陇南文县发布.2025-10-06
【省内和东西协作】陇南文县:在马家山,我遇见不一样的茶园 .微信公众平台.2025-10-06
五一慢游文县!四条精选线路超10个目的地深度游攻略 .文县融媒.2025-10-06
文县: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处理 让乡村更美丽更宜居.今日头条.2025-10-06
文县碧口镇人民政府机构简介.文县人民政府.2025-10-06
陇南市概况.甘肃省商务厅.2025-10-06
特别策划 | 甘肃水运的历史变迁——因水而兴的碧口镇.今日头条.2025-10-06
文县碧口镇:“五一”邀客共赴山水人文宴 安全护航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今日头条.2025-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