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竹轩(1881-1956) 原名如茂,今建湖县钟庄乡人,上海青帮头目,上海解放初期人民政府临时议员。
顾竹轩出身贫寒,1896年来到上海谋生,后当上英租界的捕员、警长。约1916年拜青帮“大”字辈刘登阶为师,开山收徒,广罗党羽,凭借黑社会势力和警长身份,先后开设人力车行、茶馆、戏馆、饭店、玻璃厂等。江浙战争期间,任闸北保卫团团董。接着,当选为上海市人力车公会主席,盐阜旅沪同乡会主席,还担任过中国红十字会理事和一些慈善团体的董事长等职务。在此期间,他在永安公司南面开设天蟾舞台,被京戏馆同行推选为上海平剧院联谊会主席。顾竹轩热心公益事业,先后创办过江淮小学、江淮中学和武陵中学。1921年,江北大旱,他带头捐献救济款数千元,又发动旅沪同乡捐献募集了好几万元,发放给流落沪地的盐阜灾民。1932年,苏北里下河发大水,他和美籍传教士白秀生向华洋义赈会求得赈灾粮款外,还敦请京剧名伶在天蟾舞台作义卖演出,发动旅沪同乡捐助。共募得赈灾款30万银元,自己变卖家产6万多元,全部捐作救灾经费。“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事变期间,他将天蟾舞台停演,充作旅沪苏北难民临时收容所,安排食宿。自费租借长江客轮运送难民返乡。
30年代初,顾竹轩因杀人罪被逮捕判刑10年,抗战爆发后,经其族兄顾祝同将军保释。此后,顾竹轩曾为掩护共产党干部的安全和安排护送军需物资从吴淞出口支持苏北抗日根据地作出贡献。他还将年仅14岁的幼子带回苏北根据地参加新四军。抗战胜利后,其侄顾叔平在中共上海局城工部帮会工作委员会任职,顾竹轩帮助他竞选为上海市榆林区副区长,以此作为公开身份掩护地下斗争活动。上海解放前夕,顾竹轩的帮会工作委员会在组织护卫城市的斗争中曾利用他的声望和关系开展工作。上海解放初,伤害市人民政府特邀他参加市临时参议会。1950年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后,顾竹轩向党和政府、向人民坦白交待了其在上海流氓生涯中的种种罪行。鉴于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对党和人民所作的特殊贡献,并根据他对自己所从事流氓生涯的认罪态度,党和政府给予其免于刑事处分的宽大处理。1956年,顾竹轩在上海因病去逝,终年75岁。
人物生平
家族背景
顾竹轩的先祖为阜宁西北乡人,与国民党高级将领顾祝同是同宗。清代咸、同年间,顾家举家乘破船流落至盐城梁垛团(今建湖县钟庄乡唐湾村),为人佣耕。
早年经历
1881年农历三月十四日,顾竹轩生于江苏盐城西北乡钟庄唐湾(今建湖县经济开发区钟庄社区东北村)一户贫苦农家。幼年家境清寒,曾为人长工,种地拉犁,挑担卖力。1896年,盐城一带水灾严重,年仅十六岁的顾竹轩随母兄前往上海谋生。
上海谋生
初到上海时,他在闸北天宝里附近落脚,以修路、拉黄包车维持生计。因体格健壮、为人厚道,生意日渐兴隆。不久,他报考公共租界巡捕,被录取为华籍警员,但因私放一名同乡逃犯被开除。此后,他在德商“飞星黄包车公司”任职,表现出色,后受托代管公司出租业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老板返国,顾竹轩以积蓄盘下公司,成为经营者。其后,他与左士臣等人在闸北创办淮戏小戏馆,使江淮戏在上海站稳脚跟。
加入青帮
约1916年,顾竹轩经同乡引荐,拜宁波籍青帮首领刘登阶为师,列“通”字辈。此时他经济基础已稳,又有巡捕经历,社会关系广泛,逐渐成为青帮在闸北地区的重要人物,被称为“大头香”。他相继创办德胜茶楼、泰祥南货店、大生轮船公司、同庆舞台、三星舞台、大江南饭店及天蟾玻璃厂等企业,事业多元,影响扩大。江浙战争期间,他任闸北保卫团团董,后当选上海人力车公会主席、盐阜旅沪同乡会主席、中国红十字会理事等职务。在永安公司南侧创办的天蟾舞台因拆迁案诉至伦敦英联邦最高法院,最终获赔10万元,名声大振,被推为上海平剧院联谊会主席。
社会活动
1924年,齐卢交战期间,顾竹轩出任沪北区保卫团团附,从此跻身地方武装与工商界要人之列。此后,曾任上海人力车同业公会主席、闸北商团会董、苏北旅沪同乡联合会副主任等职。期间,他与多位政商名流往来密切,如季龙图、胡敬安、马树礼、静波法师及顾祝同等。顾祝同任江苏省主席时,顾竹轩曾购置园林相赠,以示敬意。其社会地位因此进一步提升,后又出任上海市议会议员。
慈善救灾
顾竹轩热心慈善,尤重故乡灾民。1929年返乡葬母时,筹银赈济灾民,按年龄、贫困程度发放银元,受助者众。1931年运河决堤,他再度奔走募赈,协助红十字会与义赈机构,为盐阜三县筹得大量粮食、衣物及药品,并出售自办天蟾玻璃厂以筹善款数万银元,乡里称颂不绝。其善举载入《续修盐城县志》。
抗战时期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顾竹轩暂停天蟾舞台演出,开放场地收容避难同乡,并组织运送上万名难民返乡。1937年“八·一三”事变再起,他因旧案出狱不久,再次将舞台改为难民收容所,直至局势缓和。抗战期间,经顾祝同保释后,他暗中支援苏北抗日根据地的物资运输,还将幼子顾乃锦送往参加新四军。
支持革命
顾竹轩的侄儿顾叔平早年参加革命,多次利用其关系掩护中共地下工作者。1930年代后期起,顾竹轩先后营救共产党人姜维新、协助喻屏与李枫夫妇经上海赴延安,并为之筹措通行证与安置。抗战胜利后,他继续支持顾叔平在上海的地下工作,天蟾舞台经理室一度成为安全的秘密联络点。上海解放前夕,他以声望和人脉协助地下党维持秩序与护卫城市。
晚年岁月
上海解放后,顾竹轩受邀参加市临时参议会,陈毅市长曾亲往天蟾舞台看望。1949年,他出席上海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获社会各界肯定。1950年镇反运动中,他主动向政府交代旧日帮会经历,因抗战与解放时期贡献及认罪态度,获免刑事处分。1956年7月6日,顾竹轩因水肿病逝于上海,享年七十五岁。
人物评价
顾竹轩出身贫寒,从社会底层起家,最终跻身社会中上层,成为社会名流、“海上闻人”。虽然其地位无法与杜月笙相比,但作为上海社会中的苏北精英是毋庸置疑的。其在上海社会及青帮中的数十年沉浮的经历与杜相仿,一方面,曾指使门徒从事过不法勾当,帮助过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另一方面,又涉足诸多工商业,担任社会公职,积极联络和增进乡谊,大力推动和参加对盐阜等地苏北家乡慈善捐助,更全力支持侄儿从事革命活动,并多次掩护和营救地下党员,还让自己的幼子参加革命。这些看似十分矛盾的行为竟集中于顾一人身上,也正是上海社会中多重复合的人际、社会关系及利益价值的驱动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人物杂志 评)
解放前,上海滩除了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三个青帮大亨在数外,就要算顾竹轩的名气最大。但顾竹轩最终选择的归宿却和那三个完全不同,他选择站在共产党这边,站在人民这边。(建湖文史网 评)
参考资料发生在上海滩的一起跨国拆迁案.新浪网.2025-10-13
顾竹轩.盐城市史志网.2025-09-30
“江北大亨”顾竹轩.搜狐网.2025-09-30
顾竹轩的传奇人生(李世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建湖县委员会.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