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

和县(英文名:He Coun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马鞍山市下辖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北岸,地处东经118°04′29″~118°29′52″,北纬 31°26′18″~32°03′39″。东与南京、马鞍山、芜湖市三大城市隔江相望,南临鸠江区,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与全椒县毗邻,东北与浦口区一桥相连。和县南北长,东西窄,总面积1313平方千米。2024年末,和县户籍人口528523人。

和县西北为低山丘陵,东南是沿江平原,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等特点,适宜农作物生长。县境有9条河流和近65千米的长江江段,南起裕溪口,北止乌江驻马河口。周代扬州市之邑,春秋战国属楚。秦嬴政元年,置历阳县,属九江郡。辛亥革命后,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1948年,成立和含爱国民主县政府。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政府,后改为和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市。2011年划归马鞍山市。截至2025年,和县下辖9个镇,85个村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

2024年全年,和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3.79亿元(含郑蒲港新区),人均GDP达到10.3万元。和县有穿境贯通的常合高速、天天高速,有沿边缘而过的合芜高速、合宁高速和宁马芜高速;合(肥)—巢(湖)—马(鞍山)城际铁路已启动建设。

1996年,和县被省政府批准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有和县猿人相关研究、霸王祠、陋室等历史文化内容列入中小学教科书。唐代诗人张籍、宋代歌豪杜默清代画家戴本孝、当代张旭林散之奥运会上中国首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等都是和县人。

名称由来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

历史沿革

据《尚书》《尚书·禹贡》《通典》《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史料记载,在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属吴,吴亡入越,越亡入楚。战国,楚东侵至泗上,遂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国,将天下分为36郡。置历阳县,属九江郡

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历阳属淮南国。王莽时期(前9年-13年),一度改为明义县。东汉分十三州郡,历阳属扬州,治所历阳。

三国时期(220年-265年)属吴为重镇。

太康六年(285年),属扬州淮南郡。永兴元年(304年),分淮南郡之乌江、历阳、阜陵、龙亢四县,置历阳郡

刘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历阳郡属南豫州,辖历阳、乌江、龙亢三县。文帝元嘉七年(430年),罢南河南省并豫州,历阳郡属豫州。元嘉八年(431年),历阳郡辖历阳、乌江、龙亢、雍邱、酂县五县。元修大明三年(459年),分淮南北,复置二豫州,历阳郡属南豫州。大明五年(461年),乌江县与怀德县合并,立临江郡。历阳郡辖历阳、龙亢、雍邱、酂县四县。武昌王永光元年(465年),撤临江郡,乌江县仍属历阳郡刘昱元徽元年(473年),酂县划归新昌郡。萧赜永明二年(484年),雍邱县划归陈留郡,历阳郡辖历阳、龙亢、乌江三县。北齐高洋天保六年(555年),北齐高洋、南梁陈霸先在历阳议和,遂改历阳为和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历阳郡,下辖历阳、乌江二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复为和州。武德六年(623年),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县三县。贞观元年(627年)和州属淮南道,辖历阳、乌江二县。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和州辖历阳、乌江、武寿(今含山)三县。天宝(742年),和州复改为历阳郡,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乾元元年(758年),历阳郡仍改为和州,属淮南节度使。

宋代,和州为上州,置和州防御使,统于淮南西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和州镇守万户府,属淮西总管府。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和州安抚司。至元十五年(1278年),和州安抚司升为和州路,辖历阳、乌江含山县三县。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和州路复降为和州,属庐州路。

明洪武七年(1374年),属凤阳府,不久直属南京。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直隶和州,属京师,下辖含山县。

清顺治二年(1645年)和州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乾隆八年(1753年),属安徽巡抚巡抚安庐滁和道

民国元年(1911年)11月12日,和州光复,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安徽省第五行政专员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日军侵占和城,汪伪成立和县公署。中国国民党县政府迁至善厚集。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新四军在抗日根据地功剩桥南陈村,成立和含行政办事处,后成立和县县政府。

1948年,成立和含爱国民主县政府,11月,和、含分开。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政府,后改为和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市。12月,划归南京市管辖。1950年春,仍归巢湖地区。1952年,属芜湖地区。1958年,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成立和含县,划归马鞍山市。1959年4月仍归芜湖地区,5月,和含县划开。1965年,隶属巢湖专区管辖。2011年划归马鞍山市,现和县属安徽省马鞍山市,辖9个镇,85个村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北岸,地处东经118°04′29〞~118°29′52,北纬31°26ˊ18〞~32°03ˊ39〞。东与南京、马鞍山、芜湖市三大城市隔江相望,南临鸠江区,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与全椒县毗邻,东北与浦口区一桥相连。和县南北长,东西窄,全县南北最大距离70千米,东西最大距离36.4千米,总面积1313平方千米。

气候

和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

和县年平均气温15.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28.1℃;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温度2.6℃。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0℃,南北各地温度差异不大,但春秋两季温度升降快,冬夏温度变化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农作物生长期为230天、活动积温5021℃、全年无霜期259天、全年日照时数2126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9%、太阳辐射总量为119千卡/平方厘米。

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067mm,南部多于北部,年无雨日250天左右,雨日多集中在6-7两月,初夏有梅雨,七、八两月多暴雨,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44%。降水年际变化大,据统计:大涝年(1991)年雨量达1990mm,枯水年(1978)年雨量只有406mm。年蒸发量1488mm,7月份最大,达204mm;元月份最小,仅52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各月相对湿度差异不大,且有自南向北减小的特点。

地形地貌

和县西北为低山丘陵,东南是沿江平原,最高海拔315米(如方山),最低海拔5.4米(沿江平原),有41.6千米长江岸线。大孤山、鸡笼山、拦龙山、陡沿山、鹰窝山、戴虎山、如方山、插花山、阴陵山由西向北第次排列,如峰在背;滁河、驷马河、石跋河、得胜河、太阳河、姥下河、牛屯河、自北而南条状分布,似带缠身。整个地形呈负山、襟江、带河之态。耕地总资源521.77平方千米,水域118.91平方千米,山场130.35平方千米。

水文

和县县境有9条河流和近65千米的长江江段,南起裕溪口,北止乌江驻马河口。

和县有温泉5处,其中中温温泉1处,低温温泉4处,合计涌水量5519.42立方米/天;矿泉水1处,为含锶饮用天然矿泉水,涌水量160立方米/天;地下水(泉水)有9处,其中中型2处,小型7处,地下水资源储量总涌水量5520.77立方米/天。拥有41.6千米的长江岸线资源,其中有27.40千米水深达8米以上的一级岸线,可满足万吨以上船舶航行与停泊。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和县耕地面积96.05万亩,宜林面积为19.38万亩。

矿产资源

和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膏、磷、白云石碳酸钙、建筑砂、地热、矿泉等20余种,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铊、铅、钒,初步探查铁矿产地4处、铊矿产地1处;能源矿产资源有煤,全县有3处,预计储量500万吨;非金属矿产资源有建筑石料用大理石溶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水泥用灰岩等,累计查明资源总储量5.46亿吨,保有资源总储量4.99亿吨。

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有270多种乔灌木树种,134科564种药用植物,72种浮游植物;140多种脊椎动物、14目33科102种鸟类和30多种鱼类,其中不乏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

行政区划

和县辖9个镇:历阳镇白桥镇姥桥镇功桥镇西埠镇香泉镇、乌江镇、善厚镇石杨镇

县政府驻历阳镇。

政治

现任领导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到2024年年末,和县户籍人口528523人(含郑蒲港新区),比上年末减少2368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5.38‰、死亡率为6.08‰。

经济

综述

2019年,全县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初步测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6.77亿元、93.92亿元和132.53亿元,分别增长3.2%、12.6%和6.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0.8:36.0:53.2调整为10.6:37.1:52.3,一产、三产比重有所回调,二产比重持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按全县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51995元,折合7453美元。

2020年,全县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初步测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6.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8.36亿元、97.00亿元和141.39亿元,分别增长2.1%、6.8%和3.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0.6:37.1:52.3 调整为10.6:36.4:53.0,一产比重持平,二产比重有所回调,三产比重持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按全县常住人口(41.09万人)计算,人均GDP达到64918元,折合9922美元。

2021年,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1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9.86亿元、129.11亿元和158.49亿元,分别增长7.2%、14.7%和11.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4:40.7:49.9。按常住人口(41万人)计算,人均GDP达到77427元。

2022年,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3.47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1.29亿元、153.97亿元和168.21亿元,分别增长4.1%、9.0%和4.8%,三次产业结构比8.9:43.6:47.6。人均GDP达到8.59万元。

2023年,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93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1.4亿元、160.4亿元和189.2亿元,分别增长4.3%、9.0%和8.8%,三次产业结构比8.2:42.1:49.7。人均GDP达到9.25万元。

2024年,和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3.79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其中,县本级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6.79亿元,增长6.9%,增速高于全市0.9个百分点,在全市排名第5位。县直管第一产业增加值32.9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32.39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151.49亿元,增长4.3%。县本级三次产业结构10.4:41.8:47.8;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占比提升0.5个百分点,第一、第三产业占比分别回落0.2和0.3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2019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4%。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2%。全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36.7万亩,比上年增长0.8%;全年粮食总产量39.8万吨,比上年增长0.4%;油料总产量1.5万吨,比上年增长3.4%;蔬菜播种面积为25.3万亩,比上年增长1.6%,蔬菜总产量48.2万吨,比上年增长2.5%。全年肉类总产量达29.8万吨,比上年下降17.5%。水产品产量2.2万吨,比上年增长3.7%。

2020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5%。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1%。全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38.7万亩,比上年增长1.5%;全年粮食总产量38.1万吨,比上年下降4.3%;油料总产量1.6万吨,比上年增长6.7%;蔬菜播种面积为26.2万亩,比上年增长3.6%,蔬菜总产量50.2万吨,比上年增长4.1%。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3万吨,比上年增长10.7%。水产品产量2.3万吨,比上年增长4.5%。

2021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6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9.11万亩,同比下降0.3%,粮食总产量38.42万吨,同比增长0.8%;生猪出栏16.83万头,增长31.2%。

2022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5%。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2.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3%。全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42.37万亩,同比增长1.5%;全年粮食总产量38.87万吨,同比增长1.2%;油料总产量1.95万吨,比上年增长8.7%;蔬菜播种面积28.68万亩,比上年增长4.2%,蔬菜总产量55.35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97万吨,比上年增长2.4%。水产品产量2.40万吨,比上年增长4.8%。

2023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6%。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2.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4%。全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9.27万亩,产量39.52万吨,同比增长1.7%;油料总产量2.32万吨,比上年增长19.1%;蔬菜播种面积29.47万亩,总产量57.28万吨,比上年增长3.5%。全年肉类总产量达4.06万吨,比上年增长2.3%。

2024年,和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66亿元(含郑蒲港新区),比上年增长3.8%。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9.64万亩,总产量40.10万吨,同比增长1.5%。蔬菜播种面积30.39万亩,总产量59.43万吨,同比增长3.8%。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禽肉产量2.56万吨,增长3.8%;肉类总产量4.08万吨,增长0.5%。2024年年末,生猪存栏6.53万头,增长7.9%。

第二产业

2019年,全年全县工业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1%,工业化率为23.3%,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8%,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下降19.9%;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4.4%。大中型工业增加值增长13.2%。全县14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实现利税17.7亿元,增长28.1%;其中实现利润10.2亿元,增长88.4%;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18.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纳税过百万元的企业69户,过千万元的企业8户,过亿元的企业2户。

2020年,全年全县工业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0%,工业化率为22.7%,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2%,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3%。大中型工业增加值增长11.3%。全县17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实现利税19.7亿元,增长10.7%;其中实现利润11.5亿元,增长12.7%;实现入库税金12.2亿元,增长21.3%。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纳税过百万元的企业78户,过千万元的企业16户,这其中过亿元的企业2户。

2021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66家(当年新增26家),完成产值同比增长31.3%(不含郑蒲港新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增速分别较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快5.5和1.9个百分点,两年年均增长11.4%。占全市比重11.4%,比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79.9%,增速分别较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快51.1和44.8个百分点,居全市首位,较全部规上工业快48.6个百分点;战新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1.5%,较上年同期提高9.4个百分点。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4.2%,增速分别较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高18.7和18个百分点,居全市首位,较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19.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1.2%,较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县2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0个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达到76.9%。化工、泵阀、农副食品加工、建材、电子信息等产业均保持增长,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6.7%。

2022年,全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增长7.2%,工业化率为29.3%,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9%,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368.2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库税金11.61亿元,下降8.9%。规模以上工业纳税过百万元的企业85户,其中过千万元的企业14户,过亿元的企业3户。

2023年,按可比价计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全县2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7个行业增长,行业增长面58.6%,其中,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长12.9倍,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7倍,食品制造业增长86.3%。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利润总额11.94亿元,比上年增长76.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库税金7.85亿元,下降16.4%。规模以上工业纳税过百万元的企业102户,其中过千万元的企业14户,过亿元的企业1户。

2024年,和县本级233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7%;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6%,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4.6和7.4个百分点,位列全市第2位。制造业拉动强劲,县本级规上工业中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4.8%,对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高达112.4%,有力地支撑规上工业稳步增长。重点企业支撑有力。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63家,占县本级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82.8%,增长22.4%,拉动县本级规上工业增长17.1个百分点。新增长点拉动作用增强。2024年新纳统规上工业企业31家,产值同比增长585.9%,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2.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2019年,全力打造“人文和州”、“艺彩和州”、“书香和州”、“活力和州”四大品牌项目。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70余场,举办文化大讲堂11场,陋室道德讲堂4期;完成“送戏进万村”68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场活动20场,大型文化惠民演出活动6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5场;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广场电影和农村公益电影994场;举办群众文化活动98场,农村体育活动68场,志愿者下基层5场。全年共接待各类游客3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6亿元。旅游星级宾馆1家,客房222间,床位365张。

2020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85场(含各镇),举办文化大讲堂12场,陋室道德讲堂4期;完成“送戏进万村”68场,大型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4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5场;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广场电影和农村公益电影837场;举办群众文化活动298场,农村体育活动89场。全年共接待各类游客2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3亿元。旅游星级宾馆1家,客房220间,床位330张。截止2020年,我县拥有优秀旅游乡镇4个,星级农家乐30家,其中五星农家乐2家,四星农家乐6家,三星农家乐22家。

2021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5%,增速较全市快3.2个百分点,居全市首位。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22.8%、6.2%、22.3%,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3.4%、3.2%、6.9%。1-11月,全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两年平均增长9.1%。

2022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27场,举办文化大讲堂7场,陋室道德讲堂4期;“送戏进万村”68场,“百场文艺下基层”20场,党的二十大精神文艺宣讲20场,大型文化惠民演出活动6场;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58场次,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广场电影和农村公益电影853场;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96场,农村体育活动95场。拥有城市书房10个,各城市书房藏书量共计5.5万册,年均服务读者10万人次。拥有旅游星级宾馆1家,客房220间,床位330张。全县优秀旅游乡镇4个,星级农家乐22家,其中五星农家乐2家,四星农家乐5家,三星农家乐15家。

2023年,和县11个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开展活动233场,惠及群众10万余人。完成68场“送戏进万村”活动,惠及群众3.2万余人;开展“图书馆奇妙夜”等创新文化活动174场,大型文化惠民演出活动5场。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57场次,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广场电影和农村公益电影911场,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98场,农村体育活动98场。举办蔬博会农业狂欢节、功桥茶文化节、霸王祠“上巳节”传统庙会、善厚龙虾音乐节、香泉文化旅游节等10余场节庆赛事活动,全年全县接待各类游客2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7.1亿元。

2024年,和县本级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1.49亿元,增长4.3%,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居全市第7位。1-11月份,县本级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3亿元,增长19.6%,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居全市第4位。

建筑业

2024年,和县本级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1.94亿元,增长32.1%,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6.7个百分点,居全市首位。新增入库企业有效促进产值增长。2024年,县本级新增入库建筑业企业13家,合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96亿元,拉动县本级建筑业总产值增长7.3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到2024年,和县共有幼儿园46所,在校学生8186人,专任教师663人;小学31所,在校学生21941人,专任教师1571人,师生比1:13.97;初中25所,在校学生12451人,专任教师1161人,师生比1:10.72;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7068人,专任教师495人,师生比1:14.28。全县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共3227人,其中普通高中495人,普通初中1161人,小学1571人。全县学前教育学龄人口总数(3-5岁)8437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7.03%;小学毛入学率为103.72%,其中:女童小学毛入学率为102.8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108.1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1.5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20%。全县每万人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为367.66人,其中:高中在校生为133.13人,初中在校生为234.53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295人,在校生3275人,全县每万人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为61.69人。

文化事业

截至到2024年,和县11个公共文化场馆、14个城市阅读空间均免费对外开放,各类文化场馆接待群众参观、参与培训及开展讲座交流等共计34.01万人次。送戏进万村演出68场,受众3.3万余人次。开展博物馆奇妙行、青少年走进博物馆、送展进校园社区等各类活动81场次,县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3.03万人次,刘禹锡纪念馆(陋室)共接待游客7.0万人次。开展“畅游安徽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纵情半月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欢乐周、霸王祠国庆系列活动等17场各类文化旅游活动。全年全县接待各类游客348.3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4.06亿元。

科技事业

截至到2024年,和县本级高新技术企业136家,比上年增长20.4%;全县授权专利1007件(含郑蒲港新区),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87件,全县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36.27件。

医疗卫生

截至到2024年,和县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5个,其中医院10个。拥有床位2481张,其中医院床位199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9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30人,注册护士1025人。农村卫生室达到99所,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1.16个卫生所。全年分别救治艾滋病结核病、晚期血吸虫病病人108人、29人和15人,孕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婚前医学检查率达92.23%。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达99%。

体育事业

截至到2024年,和县全年参加各类竞技体育运动赛事60场,其中参加省级以上赛事8场,获得奖牌96枚,其中金牌37枚,银牌29枚,铜牌30枚。举办2024和县蔬菜之乡半程马拉松、2024年和县第二届“县BA”篮球联赛、香泉龙舟赛等赛事活动,参加赛事活动人次达3.28万人次,参与各类体育项目培训人次达1.07万人次。

社会保障

截至到2024年,全年和县本级新增就业647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96人,“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44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 保持在3%以下低水平。全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7.29万人、3.51万人和4.2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5.91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9.91万人)。年末全县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52.7万人。

年末全县城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1550人,低保标准由月人均763元提高到782元,累计发放低保金8789.12万元。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580万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资金398.6万元。年末县社会福利院及8个农村老年性福利机构分别有床位400张和1269张。在册孤儿187人,在册困难残疾人4627人,在册重度残疾人6990人,发放临时生活救助879人次。

城乡建设

2024年,30个市级“四合一”项目已完成投资36.11亿元,竣工率达100%。针对15个老旧小区及4个片区进行改造,涉及1023栋楼3429户,新建沥青路面11.52万平方米,改造面积43.20万平方米。提前超额完成年度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按程序精准认定补助对象69户,打卡发放补助资金139万元。

环境保护

2024年,和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0.2532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1%。全县森林面积2.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3.1%,活立木总蓄积达到84.96万立方米。

安全生产

2024年,和县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伤亡事故2起,死亡2人。其中:工矿商贸发生事故1起,死亡1人;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1起,死亡1人;生产经营性火灾事故零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零发生。

交通

和县有穿境贯通的常合高速、天天高速,有沿边缘而过的合芜高速、合宁高速和宁马芜高速;合(肥)—巢(湖)—马(鞍山)城际铁路已启动建设,设计时速350千米/小时;“黄金水道”——长江流经和县境内55千米,有三处18千米长江深水岸线资源,郑蒲港是继上海市、南京两个深水港后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万吨级深水港,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平原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这些都形成了和县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

2024年年末,和县本级国省干线道路和乡村道路共计1680.18公里(不含郑蒲港新区),其中高速公路64.21公里。全县机动车拥有量6.8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4.1%,其中汽车拥有量5.29万辆,增长5.8%。

人文

文物古迹

陋室

1986年,和县陋室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县猿人遗址

和县猿人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遗址历经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古人类和动物化石,以及骨器和火烧的骨片、灰烬等。其中,一具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在1980年11月4日被发现。据推断,该化石属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地质时代,被命名为和县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县东路庐剧

东路庐剧是安徽省和县的地方戏曲剧种,201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江南水乡的柔美唱腔著称,兼具京剧的程式化表演和武术技巧,剧目涵盖民间故事与历史传奇。

和县民歌

和县民歌是马鞍山市和县流传的传统音乐形式,2014年入选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为和县。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劳动号子,形成号子、山歌、小调等多元体裁,兼具江南婉约与北方高亢的音乐风格。

饮食

霸王酥

霸王酥是乌江镇传统名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霸王酥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项羽从四溃山突围后,败走乌江城,感到人饥马渴,城边一卖江都方酥老翁将此酥献给项羽,项羽手捏即碎,连赞“脆酥!脆酥!”自此,蛤蟆酥易名“霸王酥”。

和县炸牛肉

和县炸牛肉是和县传统特产名肴。元末明初,回族从西北和沿海移居和州,引入“炸牛肉”制作方法,已有600多年历史。这道菜也是春节家家户户必备菜肴。

“陆记小二黑” 五香花生米

“陆记小二黑”五香花生米,选用本地上等花生原料,采用传统工艺,经手工筛选,通过独特自然的原料配方手工炒制而成,香味可口,吃而不腻,回味无穷。本品分咸甜两大类,有五香、玫瑰香、奶油、巧克力味等多种口味。

和县辣椒

“和县辣椒”于2013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2年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并入选首批安徽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县3万亩辣椒基地还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是安庆市胡玉美”(中华老字号)和南京地区辣酱加工的主要原料基地。

新桥茶干

新桥茶干,生产于安徽省和县具有悠久历史的革命老区,是和县地方老字号传统特产。选用上等优质大豆,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辅以对人体有益的八角、肉桂、丁香、甘草等天然名贵中草药,浸润酱制使汁液深入产品组织内部。相传著名诗人刘禹锡食后赞叹到:“其形似币,五香牛肉干俱全”,名噪一时。

风景名胜

鸡笼山—半月湖旅游景区

鸡笼山—半月湖旅游景区位于和县善厚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建设完成后,将与如山湖、香泉湖连为一体,实现互动发展,最终形成以“一山三湖”为核心的和县北部山区大旅游格局。

鸡笼山系大别山余脉,海拔240余米,周边遍布低山丘陵,林地覆盖面积达2.04万亩,森林植被良好,是天然氧吧,有“江北小九华”和道家“第四十二福地”之称,山上有三和坛、三清殿、南天门、溶岩洞,凤林禅寺等景点;半月湖位于鸡笼山西北麓,面积1088亩,因形似半月故名半月湖。半月湖三面环山,中心有一小岛,一年四季,景致别样。

香泉旅游景区

香泉旅游景区是4A级旅游景区,规划面积42000亩,景区内含“六山、两水、一古镇”,有温泉资源、佛文化(观音寺、白云寺)、景观资源(香泉湖、观音洞、昭明塔、清代三十六碑、古镇十景)、人文历史(温泉文化、昭明文化、烈士张智锦)、特色节庆(温泉文化旅游节、世界模特小姐大赛、香泉湖诗歌节)以及水上运动(世界十大名校龙舟邀请赛、南京都市圈龙舟邀请赛、安徽省皮划艇挑战赛、全国青少年水上运动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等各种特色资源。景区依托青山、碧水、古寺、温泉,努力打造融健康养生、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南京后花园和长三角旅游胜地。

陋室—镇淮古街景区

陋室—镇淮古街景区地处和城城区,北起陋室公园,南至得胜河畔,全长约2公里,现为国家AAA级景区。

和县镇淮古街贯穿着陋室、孔子庙、戟门、镇淮楼、四牌坊、大京兆、和阁以及文昌塔等著名历史文化景点,为和县历阳(和城)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景区以镇淮古街(由陋室、文庙戟门、镇淮古街、四牌坊、文昌塔等组成)、篾匠街历史街区和得胜河风光带为依托,充分挖掘其在历史、文化、民俗上的内涵,将其打造成汇聚和县地域风情,融生态观、文化体验、民俗风情、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风景区,规划面积约0.46平方公里。

霸王祠

霸王祠又称顶亭、霸五祠、项王祠、英惠庙、项羽庙、西楚霸王灵祠等,位于和县乌江镇东南侧的凤凰山上,左濒滔滔长江,右倚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为国家AAA级景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海生态园

林海生态园位于和县西埠镇新民行政村,占地面积1700亩,由安徽林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不断进行全面开发,先后投资5500多万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生态特色旅游,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于2011年建成。园内设有宾馆、餐厅、会议中心、奇石馆、垂钓中心以及盆景园、百竹园、农耕园、苗木园、花卉园、水果园等特色景观,建设中的农耕文化园,着力打造以农耕亲历体验为范本的传统农业传承园。

和县农业嘉年华核心区

和县农业嘉年华核心区位于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内,总规划建设面积1350亩,一期已基本建成400亩,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项目区按照“科技为本,农业为基,生态优先,文化创意”的发展思路,以皖台文化为特色,利用科技的展示性、水的灵动性,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突出园区“生态、水乡、文化”资源特色,探索“湿地农业”的生态化发展模式,融入台湾休闲农业的“体验经济”理念和“多元化营销”模式,以“生态水乡,诗意田园”的景观基调,将农业产业与旅游项目有机结合,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打造长江北岸滨水休闲度假体验区。

著名人物

城市荣誉

1996年,和县被省政府批准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2016年12月7日,和县入选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19年,和县入选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20年,和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1年1月,和县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21年9月8日,和县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2021年9月15日,和县入选第二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

2021年11月,和县拟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公示名单。

参考资料

和县概况.和县人民政府.2025-09-11

和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5-10-07

2024年度和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和县人民政府.2025-09-11

2024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区位.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地形地貌.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气候概况.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和县.安徽党史方志网.2025-10-07

历史沿革.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交通.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自然资源.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行政区划.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和县统计年鉴(2023年).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8

领导活动.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8

领导活动.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8

领导活动.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8

领导活动.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8

领导活动.和县人民政府.2025-10-10

领导活动.和县人民政府.2025-10-10

领导活动.和县人民政府.2025-10-10

领导活动.和县人民政府.2025-10-10

领导活动.和县人民政府.2025-10-10

领导活动.和县人民政府.2025-10-10

领导活动.和县人民政府.2025-10-10

领导活动.和县人民政府.2025-10-10

领导活动.和县人民政府.2025-10-10

领导活动.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经济发展.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和县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县人民政府.2025-10-10

和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县人民政府.2025-10-10

和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县人民政府.2025-10-10

和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县人民政府.2025-10-10

2023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县人民政府.2024-07-31

2021年和县经济运行交出靓丽成绩单.马鞍山市人民政府.2025-10-08

和县这一室舍,何以流芳千古?.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葫芦果+Ta,才是不虚此行.微信公众号.2025-10-07

和县东路庐剧,如何焕发新“声”?.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2025-10-08

和县民歌.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10-08

和县民歌传四方.央广网文娱.2025-10-08

和县民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5-10-08

特色商品——仝记霸王酥.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特色商品——和县炸牛肉.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特色商品——“陆记小二黑“ 五香花生米.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和县辣椒,“骄”行天下!.微信公众平台.2025-10-07

特色商品——新桥茶干.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鸡笼山—半月湖4A级旅游风景区简介.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香泉镇4A级旅游风景区简介.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陋室—镇淮古街景区简介.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霸王祠景区简介.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林海生态园简介.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和县台创园农业嘉年华景区.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中唐现实主义诗人张籍.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8

南宋状元、爱国词人张孝祥.和县人民政府.2025-10-10

明代“三教合一”高僧憨山大师.和县人民政府.2025-10-10

清代布衣画家戴本孝.和县人民政府.2025-10-10

清代金殿传胪陈廷桂.和县人民政府.2025-10-10

“当代草圣”林散之.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8

中科院学部委员侯学煜.和县人民政府.2025-10-10

抗日烈士张智锦.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和县人民政府.2025-10-07

农业部关于命名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的通知.陆丰市人民政府.2025-10-07

标 题: 关于印发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省和试点县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10-07

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国家文物局.2025-10-07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推介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5-10-07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公布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的通知.国家能源局信息公开.2025-10-07

民政部关于同意将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等单位确认为第二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的批复.中国政府网.2025-10-07

关于2021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创建结果的公示.张掖市人民政府.202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