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5强击机

强-5强击机(前期代号:雄鹰302,北约代号:Fantan,译文:番摊),是中国在歼-6苏联米格-19)战斗机基础上研制的一型单座双发超音速强击机。

强-5是由江西南昌的航空工业洪都机械厂(现为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1958年8月,强-5型强击机项目正式开始;1960年4月,南昌飞机厂成立强-5强击机试制领导小组;1961年,由于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时期,强-5型强击机试制队伍最终仅留下总设计师陆孝彭及十余名技术人员;1962年底,强-5型强击机研制恢复;1964年11月,强-5型强击机被正式命名;1965年6月,首次试飞成功;1969年12月,正式批准按改进后的样机进行批生产。此后,强-5飞机大量装备中国空军,还销往巴基斯坦朝鲜等国。强-5Ⅱ衍生出多种强击机,形成强-5家族,包括强-5甲型、强-5乙型、强-5I型、强-5II型、强-5III型等。强-5设计师采用了“蜂腰”外形,另外在气动、操纵等系统上也采用了不少改进举措。2012年10月25日,最后一架强-5飞机总装交付。2017年,强-5正式从中国军队退役。

强-5作战半径为400至600千米,它是中国空军(包括海军航空兵)装备的第一种专用强击机,它解决了有无问题。1985年,强-5获得中国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年,在第37届巴黎国际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强-5被誉为“亚洲明星”,被国际航空界认为是当代成功的机种之一,载入英国《简氏航空年鉴》。

发展沿革

时代背景

强击机是空军对地攻击和直接支援陆军进行作战的一种历史久远的机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容克公司就已经研制出了装有铝合金蒙皮和防护装甲的J.双翼对地攻击机,机上安装有机关枪并载有小型炸弹,可从低空对地面目标进行扫射和轰炸。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强击机迅速登上战争舞台,成为了主角之一。从最初“闪电战”中由高空俯冲而下的ju-87“斯图卡”(也称为俯冲轰炸机,后期又发展出专司攻击装甲车辆的型号),到东线库尔斯克州大会战中的“黑死神”伊尔-2攻击机强击机已经成为改变战争进程的重要武器。

研制背景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随即就开始组建自己的第一支航空兵作战部队。除了装备拉-9、La-11战斗机以及米格-15战斗机飞机的驱逐机团外,还包括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一个图-2轰炸机团和一个伊尔-10攻击机冲击机团。中国空军第四混成旅的冲击机团首先接收了当时来华协助上海市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的25架伊尔-10飞机,之后中国又陆续从苏联进口了多达274架这种飞机,装备了后续组建起来的空五师和空十一师的冲击机团飞行部队,成为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强击机

苏联援助中国建设航空工业是“一五六”项”重点工程里国防工业项目重要的组成部分,共计有13项。1951年8月9日,航空工业局向中央报告了《航空工业建设计划的初步意见》,决定在三至五年内完成由修理到制造的过渡,建立起航空工业的基础。按照这一目标的要求,航空工业局将沈阳市的两个航空修理厂分别建成喷气式歼击机厂和喷气式航空发动机厂,沈阳飞机修理厂和航空发动机修理厂都建在原日本满洲飞机厂的旧址上。和当时的其他几个工厂被称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六大厂”。除此之外,航空工业局通过对现有一些小型修理厂进行改建和扩建,还很快建成了7个机载设备修理厂,为中国航空工业后来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955年,中国空军使用苏制伊尔-10攻击机配合海军和陆军作战,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登陆作战的是一次具有现代战争特征的陆、海、空军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行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史上尚属首次。当日,空军歼击机战略轰炸机强击机大队分轮空袭了敌指挥所和远程炮兵阵地,使其通信联络中断,指挥失灵。经过战斗,一江山岛渡海登陆作战胜利结束。

彼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海岸线漫长,中国空军在执行国土防空任务时,需要一种既能支援陆军作战,又能在空中进行格斗;既有超声速的飞行速度,又有超低空平稳飞行性能;既能攻击陆地敌方炮兵阵地、坦克群、机场设施,又能攻击近海舰艇和滩头阵地的强击机,以便更有力地支援地面和海面作战。

伊尔-10攻击机表现出的对地支援能力令空军非常满意,对强击机这一机种在未来空地协同作战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视,但伊尔-10飞机此役中也暴露出来载弹量比较小等缺点。此时的中国正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着手建设自己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当时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本国空军所需各类作战飞机的数目也是非常大的,如果直接购买一些现成的苏联武器装备是不行的,只能解决眼前的急需。

1958年3月,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上将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局(航空工业局)召开的企业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伊尔-10飞机现在已经比较落后,而从苏联购进新型强击机的设想已无法实现,空军目前迫切需要一种“比较先进”的强击机。于是航空工业局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研制一种新型强击机来满足空军的急需,新型飞机的研制任务下达给了当时在沈阳飞机厂刚刚成立不久的飞机设计室。

研制历程

方案起源

飞机设计室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该室由航空工业局直接领导,徐舜寿任主任设计师,黄志千和叶正大任副主任设计师,设计室内几乎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飞机设计技术人员。这时他们正在研制歼教-1飞机,这是一种喷气式飞行基础教练机,也是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飞机。当新型强击机研制任务下达时,飞机设计室完成了歼教-1喷气式教练机的设计图纸并由工厂投入试制,在全力投入自行设计超音速歼击机的工作中。1958年初,徐舜寿让飞机设计室总体组的叶正明开始着手搞超音速歼击机的技术方案研究。叶正明在苏联专家马尔道文的指导帮助下围绕PI-95型涡喷发动机,开始了东风104轻型超音速歼击机的技术方案设计。

由于沈阳飞机厂已经仿制过米格-15歼击机,后来又仿制成功了米格-17歼击机,飞机设计人员对米格-15和米格-I7这两种苏制喷气式歼击机的机体结构相对比较熟悉一些,因此当时有人提出在设计中应该尽可能参照米格飞机的结构。徐舜寿不这么认为,他要求设计人员们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要唯米格战斗机论”,要多熟悉和收集其他国家不同型号飞机的技术资料,比较各种不同布局和设计方案的优劣,然后根据中国空军的战技术要求和实际需要出发。

方案调研

飞机设计室根据航空工业局的部署,组织设计人员广泛搜集国外同类飞机的相关资料,并派出总体组的程不时前往空五师和空十一师这两个主要的强击航空兵部队进行调查研究,,征求空勤和地勤人员对设计新强击机的意见。设计人员在走访飞行部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强击机是主要利用敌方的地面雷达盲区,从低空和超低空进行突防。此外,部队的飞行员也对自行设计新型强击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座舱视野要开阔、要有配合地面部队的机动性、低空飞行要平稳、加强袭击火力的威力。

方案初定

徐舜寿认为之前引进的米格-15战斗机和米格-17歼击机没有装备机载火控雷达和电子设备简陋是其最大的软肋。从长远来看机载火控雷达等航空电子设备对于现代歼击机的作战能力影响至关重要,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进步,装备性能全面火控雷达的全天候歼击机也将成为歼击机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因此徐舜寿力排众议,决定将东风104歼击机设计成一架飞行性能良好的全天候歼击机。

为了满足将来安装雷达天线的需要,东风104歼击机采用了两侧进气方式,考虑到飞机的飞行速度将超过音速,因此设计了一种外形新颖、迎风阻力较小的尖锥形机头。虽然当时国内尚不能提供飞机所需的火控雷达设备,但徐舜寿认为开始可选用苏联的同类雷达来使飞机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其后一旦国内能够提供可用的雷达,就可以很容易地安装在东风104飞机上,而选择机头进气方式的话加装雷达就要困难得多。

由于当时东风104飞机方案性能指标较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设计中采用了不少当时国内在短时间内尚难以实现的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为了防备万一,飞机设计室还在东风104歼击机研制的同时提出了一个备份方案。假如东风104歼击机的研制工作在后面发生意料不到的严重困难时,有这样一个备份方案就不至于造成新机研制工作较大的耽误和损失。这个方案是在当时国内正在仿制的米格-19战斗机飞机(当时国内称为东风103)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全天候歼击机,被命名为东风106。之后,飞机设计人员根据对强击机的调研成果,喷气式强击机方案总体布局沿用了东风106飞机的两侧进气布局方式。

方案确定

除了走访强击机作战部队外,设计人员不时还到空军学院就国外对地攻击战术的发展进行了请教和学习,对强击机执行任务的特点、对飞机的性能要求、火力配备、特殊装备等多方面获得的信息,对使用经验也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充分调研和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收集到的国外攻击机发展的情况,制定出了新强击机的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1958年6月,飞机设计室提出了两个新型强击机的总体方案:一个是活塞式强击机方案,另一个是喷气式强击机方案。

出于对完成对地攻击任务更有利的考虑,设计人员认为活塞式飞机喷气式飞机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因此当时飞机设计室首先提出了一个双发、双尾撑布局的活塞式强击机方案,这种方案与后来美国在越南战场上装备使用的OV-10“战场飞机”或“反暴乱飞机”比较类似。虽然该方案低空飞行稳定、对地攻击的准确性较好,各项性能指标也比伊尔-I0飞机有了不少提高,但空军却对此并不是很满意。

此外,由于喷气式强击机对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升限、爬升率等性能指标的要求并不像喷气式歼击机那样高,东风106飞机方案就已经能够满足强击机的绝大部分性能要求。根据强击机的作战任务和作战方式要求,飞机的主要性能指标也确定下来。经过多方面的对比和权衡,喷气式强击机方案获得了空军方面的认可。而且飞机的技术难度也不算很大,实现起来较有把握。

1958年8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局决定为中国空军、海军设计研制国产超声速喷气强击机,当时定名为“雄鹰”302,后改名为强-5飞机。1960年4月,南昌飞机厂成立强-5强击机试制领导小组;1961年,由于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时期,强-5型强击机试制队伍最终仅留下总设计师陆孝彭及十余名技术人员。1962年底,强-5型强击机研制恢复;1964年11月,强-5型强击机被正式命名。1965年6月,首次试飞成功。1965年12月,强-5飞机设计定型会议召开,来自空军和地方的近百名人对其设计、试制和试飞情况进行了评审。12月26日,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肯定了飞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性能,也指出需要改进的问题,同意强-5型飞机初步设计定型。至此,强-5型超音速强击机的设计试制任务完成。

试生产

1966年,强-5飞机投入了小批量试生产。1968至1969年间,根据空军在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和所提出的意见,南昌市飞机厂又对飞机的液压、刹车、火控、武器、供油等系统做了一系列设计改进,加装了新设备。改进后的两架样机于1969年10月试飞。结果表明,原型机存在的主要缺陷都得到了克服,飞机各项战术技术性能普遍提高。

量产服役

1969年底,中国正式批准南昌飞机厂按改进后的强-5样机进行批量生产。至此,历时10年4个多月的强-5试制阶段宣告结束,开始走上了生产、装备和使用发展阶段,填补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一项空白。此后,强-5Ⅱ飞机大量装备中国空军,还销往国外。1972年1月7日,强-5甲型机成功完成氢弹试验。1983年12月30日,强-5的加大航程改型机强-5I(强-5A)经过4年多时间定型试飞,所有飞行性能均达到了设计指标,国家航定委正式批准强-5I飞机完成设计定型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21世纪初,中国歼轰-7A开始列装,强-5逐渐回归到“强击”本来的含义——即专职近距空中支援作战。2012年10月25日,航空工业洪都举行最后一架强-5飞机总装交付仪式,结束44年的生产历史。2017年,强-5Ⅱ正式从中国军队退役。

技术特点

基本情况

强-5是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单座双发超音速强击机,其主要任务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对地攻击,也可用于完成对空作战任务。强-5为两侧进气、大后掠中单翼、正常气动布局,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以铝合金及高强度合金钢为主要材料,并且在座舱周围布置有防弹装甲,采用两套相互独立的液压助力操纵系统。该机飞行性能优良,操纵灵敏,座舱舒适,视野宽阔,火力强,可靠性及安全性好,完成任务能力强。强-5Ⅱ的动力装置为两台WP-6型加力式涡喷发动机,单台静推为25.5千牛,加力推力31.57千牛。

强-5飞机有多种改型:强-5基本型;强-5甲,强-5乙两种改型已经停止;强-5I为加大航程型;强-5IA、强-5II为强-5I的改型;强-5C、强-5III为出口型;强-5M为与意大利合作的改进型。以下数据适合强-5基本型。

武器装备:左右翼根处各一门23毫米航空机炮,备弹240发,整机有6个外挂点,左右机翼下各2个,机腹下2个,可挂多种导弹、火箭、炸弹等。尺寸数据:翼展9.68米,机长15.65米,机高4.33米,机翼面积27.95平方米,主轮距4.4米,纵向轮距4.01米。重量数据:空重64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13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9130千克,燃油重量(机内)2000千克,(带副油箱)3180千克,最大载弹量150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高度5000米)1240千米/小时,(高度11000米)M1.12,巡航速度(高度11000米)807千米/小时,最大爬升率(高度5000米)83米/秒,实用升限16500米,最大航程1630千米(带副油箱),最大续航时间1小时55分,起飞滑跑距离700~750米,着陆滑跑距离1060米,限制过载+8.0g。

总体布局

强-5是在米格-19战斗机歼-6飞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除了采用锥形机头和两侧进气道外,飞机的总体布局大体相仿,采用了单座、双发、大后掠中单翼、单垂尾、低平尾的布局形式。两侧进气布局和锥形机头使强五飞机的飞行员获得了较好的前下方视界,向下视角达到了13.5度,在对地攻击时不必采用很大的俯冲角即可瞄准目标,也为水平轰炸瞄准创造了较好的观察条件。而且飞机在高速飞行时的阻力也较小,机身各横截面积是根据安装发动机机载设备以及燃油等的需要,同时结合了跨音速面积律和机身细长比、尾翼安装位置等综合因素考虑确定的。

强-5的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铝合金受力蒙皮。前机身头部为尖锥形,尾部则逐渐过渡为鹉圆形。机身分为前后两段可拆卸的大部件,前半段由机头到机翼翼根末端,之后为可拆卸的后机身段,两个部件之间用快卸螺栓对接起来。

机头为飞机的设备舱,包括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通信电台、信标无线电接收机等主要的机载无线电及电气设备均集中布置在该舱内,设备舱的上部和两侧开有面积较大的口盖,便于地勤人员对安装在设备舱内的各种机载设备进行维护。设备舱后面是驾驶舱,驾驶舱位置较低,虽然迎面空气阻力小,但导致飞行员的后方视界较差,不利于向后方和两侧观察。进气道口布置在座舱两侧,进气道金属结构也能够对飞行员侧面提供一定的额外遮挡防护。机身腹部设有一个内部炸弹舱,,后机身因安装两台发动机而呈椭圆形,下部设有双腹鳍。机身结构以铝合金和高强度合金钢为主要材料,但局部采用了玻璃钢材料和蜂窝结构。

两台发动机并列安装在机身的第29框上,在将后机身及机身对接面附近布置的各种机及其附件以后段件脱开后就可以对发动机系统设备、管路进行拆装维护。强-5更换一次发动机需要脱开机身尾段、尾整流罩、几十处液压导管接头和电缆播销以及拆装大量的螺栓、螺钉。工作量大且操作难度较高,在复位装配时还容易使导管变形或不对正,由此经常导致漏油甚至由此造成起火。

强-5Ⅱ采用前三点布局,收起和放下由液压系统来驱动,同时起落架还设有一套备用的应急冷气放下系统。前起落架向前收起到位于前机身下部的前起落架舱中,主起落架向内收起到主翼梁后面的主起落架舱中。前起落架由减震支柱、轮叉、前轮、旋转套筒、中立机构,减摆器等构件组成,支柱通过一根钢轴固定在机身侧框的安装座上。前轮和主轮都装有盘式刹车和刹车压力自动调节装置。为了保护飞行员和机内油箱以及重要系统设备,座舱风挡安装有防弹玻璃,弹射座椅头靠和背部安装了防弹钢板,座舱底部和油箱下部也都有防弹钢板防护。座舱盖由歼-6飞机向后滑动的打开方式改为向后上方翻起打开方式。

强-5Ⅱ机翼为后掠式中单翼,前缘后掠角55度,下反角4度,左右上翼面各有一个大翼刀。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的后掠角分别为55度和57度,水平尾翼采用了斜轴全动式。强-5机翼面积为27.95平方米,采用全金属中单翼。机翼的结构BOBBIN由翼梁、析条和翼肋等零件构成,外表面为承力的铝合金蒙皮。机翼的主要材料为硬铝或超硬铝,最重要的接头则由高强度合金钢制成。蒙皮由航空硬铝合金材料制成,由于在第11翼肋处受力最大,因此这里的蒙皮厚度最厚,而向翼根和翼尖方向则逐渐变薄。

机翼共有三根翼梁,分为主梁、前梁和后梁,由主梁、前梁、纵梁组成的承力三角形空间作为主起落架舱。左、右机翼各用两个受力接插件与机身的对接接头相连接。机翼后缘的内侧为后退式襟翼,由前后梁、将条、翼肋和蒙皮构成。在机翼和襟翼上各有两组导轨,机翼滑轨的前端固定在机翼后梁上,后端装有铜质滑块。襟翼滑轨的前端通过连接轴装有滑动架,襟翼中部通过本身的滑轨悬挂在机翼滑轨尾端的滑块上,以保证襟翼可以前后进行移动。在襟翼的前梁上还安装有操纵接头,与襟翼收放作动简的活塞杆相连,用以操纵襟翼的动作。

强-5Ⅱ垂直尾翼由垂直安定面和方向舵组成,垂直安定面的前面有较大的延伸背鳍,用以进一步提高飞机的航向稳定性。也利用增大背鳍面积的方法则可以增加阻尼力矩,从而改善飞机的航向稳定性。水平尾翼由左、右两部分组成,每部分都由蒙皮、整体壁板、前后墙、短梁和翼肋等构件组成。

气动布局

强-5采用跨音速面积律理论设计机身,按照跨音速面积律设计了强-5飞机蜂腰状机身,以降低跨音速阻力,使飞机在跨音速区飞行平稳,有利于低空音速冲刺。同时,强-5Ⅱ适当加大气动翼面来增强低空飞行稳定性。选取面积较大、单位面积载荷较低,后掠角稍小的后掠机翼,以提高升力和安定性;采用面积较大的垂直尾翼,以增加侧向稳定性;适当加大水平尾翼的尾臂,以提高飞机的纵向安定性。

针对强击机经常要在中低空进行大表速飞行的特点,强-5飞机的机翼主要受力部件采用了相应的结构形式来承受较高的空气动力学载荷。由于大后掠角机翼受到大载荷的弯曲变形将引起较大的扭转变形,使机翼展向载荷分布发生变化,引起气动焦点前后移动并由此使飞机产生俯仰振荡。强-5飞机的机翼采用了“弹性剪裁”原理设计,减弱前梁区、增强后梁区的结构强度,后梁与主梁连接采用固支形式,增强了机翼的刚度特性,从而使机翼翼尖的变形大幅度减小。使飞机无论在亚音速还是超音速区间内都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能。

强-5水平尾翼位于机身尾部,在机翼上方高约]11%平均气动弦长处,有利于避开机翼尾流的影响。为了保持足够的平尾力矩,相比歼-6飞机进一步增大了水平尾翼的面积。除了下移水平尾翼、加大面积外,整个水平尾翼都可以进行偏转,这就是超音速飞机普遍采用的全动水平尾翼。

以上气动设计措施的采用使强-5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飞机的飞行阻力较小,速度特性较好,俯仰力矩随飞机的迎角变化也基本呈线性关系,直至迎角达到18度以上才开始变曲。因此强五飞机具有较好的飞行稳定性和飞行品质,短周期频率、单位过载杆力梯度荷兰滚等指标在飞机的主要飞行范围内都达到了美国军队标的一级标准。

对于满足挂载武器与飞行性能的平衡考虑,强-5选择了大小相对适中的单位面积翼载荷数值。在低空大表速飞行时,强五飞机的抗阵风战斗机能力强,乘坐品质良好,飞行员能驾驶飞机实施精确的操纵和瞄准射击。据国内外飞行员反映,强五飞机在超低空20至30米、约1000千米/小时的大表速飞行时仍然操纵自如,有良好的乘坐品质。另外飞机在跨音速超音速飞机时也操纵反应正常,没有反操纵现象。飞机的起飞着陆动作简便,驾驶技术易于掌握,这些特性为强五飞机实现低空高速突防和攻击提供了基本保证。

动力系统

强-5Ⅱ基本型飞机采用了两台涡喷六型发动机,并列装在机身第20框之后。涡喷六系列发动机是中国生产数量最多的一种喷气航空发动机,生产数量在7000台左右。该发动机是仿制苏联的РД-9Б型发动机的图纸资料借鉴研制的,是一种带加力燃烧室的单转子涡轮喷气发动机。由进气口、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加力燃烧室和尾喷管等部件组成,此外发动机上还配有燃油的供系统、滑油系统、汽油自动系统等发动机附件。发动机全长5.42米,最大高度0.95米,空重708千克。进气口为圆形,中央进气锥通过四个整流支板与机匣相连接。

发动机控制系统采用电气液压联合控制,由压气机第九级后引热空气来防止发动机中央进气锥和前机厘支板结冰,同时对主燃烧室和涡轮进行冷却,飞机进气道进入的冷空气则用来冷却加力燃烧室外壁和尾喷管。

武器系统

强-5Ⅱ的武器火控系统装置主要是与航空机炮航空火箭以及航空炸弹相配合的射轰-I型射击轰炸两用光学瞄准具。强-5能够带弹进行低空跨音速飞行,有利于突破敌方前沿防空网。和20世纪60—70年代国内战备的大环境密切相关。强-5Ⅱ除了要在东南沿海大型岛屿抢滩登陆作战中为登岛部队提供快速空中火力支援外,还需要在北方平原上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苏联机械化部队的入侵。强-5必须突破苏联红军野战防空体系,对其前线装甲集群和后方补给集结点实施打击。为此,国内于1970年发展出强-5甲型核武器载机,在机腹部设置半埋式挂架,装载一枚2万吨当量的小型氢弹“狂飙一号”,可对假想敌重点目标发起战术核打击。

航电系统

强-5主要航电设备有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射击轰炸瞄准具等。弹射座椅与歼-6相同,属于低速型,可在250-850公里/小时的速度范围内保证实全弹射。由于机身设计原因,后续无法更换更加先进的火控系统

由于强-5基本型飞机的航程及作战半径并不大,配备小功率的机载超短波电台,飞行员通过耳机控制超短波电台实现与外部的收音机联络,除通话外,电台还可以用于监听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发出的信号。

强-5Ⅱ安装的敌我识别器是地面以及飞机之间用于判别敌我的主要装置。这是一种电子问答式敌我识别系统,主要由应答机、密码机、电源和天线等组件构成。应答机在地面引导雷达询问信号的作用下,会自动发回含有密码的回答信号,己方雷达接收到回答信号后,就可以判定被询问的飞机是已方还是敌方的。如果没有回答信号或者回答信号的密码不对,则能判断被询问的飞机是敌方。而当飞行员按下“识别”按钮时,可向地面雷达发出识别和高度信号,使地面指挥人员能够了解飞机的位置和高度,便于实施作战指挥或着陆引导。必要时应答机还能发出呼救信号以利于救援。

为了加强飞机的战场生存能力,从强-五IA飞机开始安装了热诱饵弹综合投放器,作为飞机电子对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座舱设计

强-5Ⅱ驾驶舱为气密座舱,座舱内部两侧为机身侧壁,地板下面为前起落架舱,上面则为透明的座舱盖。座舱盖由固定风挡和活动舱盖两部分组成。强-5在参考米格-19战斗机等飞机后推式活动舱盖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绕后轴向上开启的活动舱盖。满足了强-5Ⅱ飞机机身大背脊的要求,是中国国内最早在用新颖座舱盖的飞机,绕后转轴向上自动开启的活动座舱盖,且结构简单合理。

飞机的座舱设备分别配置在中央仪表板、左右操纵台和座舱左右侧壁及驾驶杆上,为适应飞行员右手握驾驶杆、左手握油门手柄的操纵方式,一些使用机会较多的手柄和电门配置在了座舱左边。为了在作战中保护飞行员和飞机上的重要系统,强-5Ⅱ飞机在座舱四周和机上部分重要系统部位都安装有装甲保护。

强-5最初在座舱内安装的是仿制苏联产品的弹道式弹射座椅,在动力弹射筒机构的作用下可将飞行员和座椅一起高速弹出座舱。后来改进研制了火箭弹射座椅,对原弹射座椅的结构进行了重大改进,使弹射高度以及弹射可靠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弹射座椅由座椅BOBBIN、弹射动力系统、操纵系统、肩带拉紧装置、人椅分离器、稳定阻力伞、救生伞、救生包等组成。

性能数据

衍生型号

当时由于出色的性能,以及当时空军战机的需求,研发其它战机周期时间长,便在强-5基础上改进出多款性能不同的战机。以及与其它国家合作改进出口。

强-5甲

强-5甲是氢弹投送实验机型,属于战术核武器投掷专用机型,实际上是中国氢弹试验的投掷机型,机身下部弹舱去掉舱门,形成一个大的凹陷,用以半埋式外挂体积较大的氢弹。强-5能够带弹进行低空跨音速飞行,有利于突破敌方前沿防空网。和20世纪60—70年代国内战备的大环境密切相关。强-5Ⅱ除了要在东南沿海大型岛屿抢滩登陆作战中为登岛部队提供快速空中火力支援外,还需要在北方平原上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苏联机械化部队的入侵。强-5必须突破苏联红军野战防空体系,对其前线装甲集群和后方补给集结点实施打击。为此,国内于1970年发展出强-5甲型核武器载机,在机腹部设置半埋式挂架,装载一枚2万吨当量的小型氢弹“狂飙一号”,可对假想敌重点目标发起战术核打击。强-5甲型机身内增加燃油2155升,机外增加1560升,增大了航程,为中国军队提供了一种战术核攻击的手段,在对抗坦克集群时有较大实际意义。

1971年12月31日,航空兵某师彝族飞行员杨国祥驾驶挂有实用氢弹的强-5甲型飞机,在中国西部靶场作投掷试验。之后,1972年1月7日,杨国祥驾驶强-5Ⅱ甲型飞机再次升空,成功地投掷了中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荣立一等功

强-5乙

基本介绍

强5原型机在1965年底初步定型之后,南昌飞机制造厂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的要求,开始论证强5携带鱼雷的改型方案。1966年,工厂开始对飞机进行初步改装,在两侧机翼下分别增加一个鱼雷挂架,并首批改装了3架,作为简易鱼雷强击机提供给海军航空兵试用。1968年,中央军委根据海军航空兵攻击海上目标的作战任务,正式批准海军关于改型设计鱼雷攻击机的要求,命名为强5乙型飞机。1969年5月,开始改型设计和试制工作。1970年9月29日,强5乙首飞成功,同年12月完成各项试飞工作。经过15个起落的飞行试验,证明飞机性能符合设计要求。但因装备时间较长,个别性能落后,无法满足在海面上空投放的要求。最终,强-5Ⅱ乙的研制工作在1979年终止。虽未能正式装备部队,但研制人员在改进设计和试飞中积累了更多经验,成为强5家族的衍生发展的良好开端。

参数设计

强5乙在机体结构方面没有太大变化,但重点针对海上鱼雷攻击任务的需要,在飞机外形、机载设备、挂载武器及其相关方面进行了改进。强-5Ⅱ乙将原来的锥形机头改为钝圆形,机头长度缩短,但加大了机头截面,以便安装雷达。同时,机头下垂量增加5°,抬高了座舱位置,使飞行员拥有更好的下视能力,有利于在海面上空投弹时观察到海上舰船一类的目标。机翼增加了鱼雷挂架,计划挂装2枚56-45式鱼雷或1000~1500千克炸弹。带副油箱时最大航程是2120千米。

强-5I

强-5Ⅱ基本型飞机装备部队后,暴露出航程较短的先天缺陷,作战使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部队迫切希望工厂进一步挖掘潜力,尽可能增大强5飞机的航程。为了扩大作战使用范围,设计人员最终提出了ll项强5加大航程型飞机的重点改进项目。在考虑到改进重点、技术协作和研制进度等方面因素后,设计所和南昌飞机制造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改进计划,分阶段来逐步提高强5的作战能力。围绕加大航程来通盘考虑相关结构和系统,并正式命名为强5I型飞机,于1979年8月首飞。

强-5I将炸弹舱改为油箱舱,加大主油箱容积,并增设一个软油箱,以加大型运输机的航程;调整机身外挂,在机身下部两侧布置了4个插件点,可以携带4枚不大于250千克的炸弹;换装涡喷6甲III型发动机,加力推力为3750千克;更改起落架系统,以满足飞机增重的要求;着陆阻力伞舱上移,以缩短着陆滑跑距离;换装I型火箭弹射座椅,加装海上救生设备;加装50瓦短波电台,以适应飞机加大航程后的通信联络。试飞结果表明,该机航程和作战半径增大,着陆滑跑距离缩短130米,最大平飞速度、最大上升率、实用升限均有所提高。强-5I后来还采用了全复合材料双梁式薄壁结构垂直安定面。

强-5IA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的主要机型,主要是对强-5ⅡI型机载电子设备进行改进的型号。针对强-5机载电子设备落后的问题,洪都公司又在强-5I的基础上开展了强-5IA的改进工作,强-5IA在强-5I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四项改进:安装了全向警告和干扰设备;换装了新型射击轰炸瞄准具;采用压力加油;增加了外挂火箭和多种炸弹。强-5IA改型机于1985年1月完成设计定型,开始装备部队使用。在强-5I和强-5IA改型研制过程中,航空工业洪都公司还对强-5基本型使用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攻关,解决了飞机长期存在的航空机炮射击时卡弹卡链、空速管误差较大等问题。改进后的强-5ⅡIA强击机飞机性能和作战能力明显增强,飞机的飞行速度、高度、航程、作战半径、爬升率、操纵性,以及武器装载品种及数量都得到了提高。该机在设计定型后,批量装备了中国空军、海军部队使用,受到了部队普遍好评。

强-5II

强-5II是在强-5I的基础上又做了4项重大改进而成的。4项改进是:采用压力加油系统;安装护尾告警器;换装射击轰炸瞄准具;增加外挂武器和安装电动投弹器等,作战性能又有提高。七十年代后期,强-5的生产转变为生产强-5II型,产量逐步减少。但得到了北朝鲜数量较大的定货。西方称强-5II为A-5B。

强-5II型去掉了内部武器舱,代之以一个固定油箱。附加的固定油箱容量使强-5ⅡII的总内部载油量增加到3720升,这一附加油箱分布在三个前机身油箱和两个后机身油箱之间。机身上附加了一对外接点,其数量与原有的两个外接点相同。这对外接点加上在强-5前型上已增设的用于接自卫用导弹的机翼外侧接点,使强-5II的总外接点达到10个。只要将机体重心移动保持在平均空气动力学弦的31.5%到38%的许用范围内,便可增加多种外接装载方案。尽管标准的外接武器仍然是4枚250千克炸弹,但最大外部载量可达2000千克。在这种情况下,最大机翼载荷从无外接时的341千克/平方米增加到429千克/平方米,而功率载荷从14950千克/千牛增加到18830千克/千牛。

强-5III(强-5C)

强-5III是针对巴基斯坦的出口型飞机,也称强-5C,在I型的基础上,根据巴基斯坦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改进。1983年1月,强-5III型飞机通过技术鉴定。同年3月,第一批III型出口巴空军。1983年2月,巴空军接受了其首批订货42架强-5III的第一架。首批12架强-5Ⅱ出口,成为中国外销的第一种自行设计的战斗飞机。这些飞机组编了巴空军第16中队,取代了第7中队的B-57战术轰炸机,并重新装备第26中队,之后有更多的强-5交给巴方。

III型在I型的基础上,根据巴基斯坦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改进。改装的内容主要有:加大航程;增加外挂架,以挂载巴国导弹、炸弹和集束炸弹;将组合挂梁改为整体铸造;换装较先进的超高频电台、敌我识别器等32项设备,座舱布置有所修改。但其改进还是很有限的,其出厂单价低于500万美元。主要设计者为石屏、丁宝贵、童承祖等。1982年试制出3架样机,9月7日首飞,到12月共飞行130架次,共101小时,性能达标。后其弹射座椅被马丁・贝克公司的PKD10型零高度零速度弹射座椅所取代,增加了一些西方仪表设备,并且为在机器外侧外挂点采用了AIM-9响尾蛇导弹“响尾蛇”空空导弹挂架,以取代中国造的PL-2、PL-2B或PL-7导弹。1985年初,按巴基斯坦首笔订货合同生产的最后13架飞机交付。这时巴空军又订购了98架强-5III,以装备三个中队,并作为补充消耗的储备。巴基斯坦空军用强-5III飞机取代了原有的波音公司生产的B-47轰炸机喷气轰炸机,成为巴空军布署在巴东北部、以及克什米尔地区的对地攻击主力机种;该机加挂飞鱼反舰导弹后还成为巴空军反舰作战的主要装备。巴空军使用该机多次在实战军演中有出色表现,并在模拟空战中接连“击落”过多架法国“幻影”Ⅴ战斗机。巴基斯坦先后订购了100多架的强-5III强击机

强-5M

随着在国内外陆续服役,强-5Ⅱ在作战训练中逐渐暴露出电子设备落后和载弹量少的缺陷。为满足作战需要,中航技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南昌飞机工业公司和意大利宇航公司电子设备分部在1986年7月签署协议,采用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方式,合作研制强5M型飞机。1986年8月,强-5M开始了改装工作;1988年8月30日,首架样机首飞成功。1991年1月16至18日,强-5M在南昌通过了中、意双方联合组织的技术鉴定

强-5M是由意方提供航空电子设备,航空工业洪都公司负责样机研制,飞机采用了推力更大的涡喷6III发动机,飞机外挂点增加至12个,可根据用户需要挂载中外的多种炸弹、火箭吊舱、副油箱和空空导弹。承担改装研制的意大利飞机公司航空电子系统和设备部在强-5M改装中,选用了西方的中央数字计算机、双余度数据总线、头盔显示器、惯性导航系统、平视显示器和大气数据计算机等设备,以提高飞机的导航精度、武器瞄准精度和对地攻击突防能力。1988年9月,强-5M的模型在英国范堡罗航展上展出,被媒体评为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强击机机种。然而,1988年10月,由于强-5M飞机在邀请国外驻华使节参观飞行表演的预演中出现失速,造成一等6.24飞行事故,直接影响了该飞机外销的声誉,再加上其他原因影响,导致强-5M项目夭折。

强-5M后因空军飞机编号方法改变,改称强-5ⅡD。解放军曾计划用强-5ⅡM来更新现用的强-5,但主要用于出口。强-5M电子设备的改进以两台中央数字计算机和一条双余度数据总线为核心,加装现代化导航、攻击系统。强5-M的电子导航/攻击系统由原型机的8项设备和意大利提供的17项电子设备组成,主要包括惯性导航装置、平视显示器、雷达测距器、大气数据计算机、中央计算机等。整个系统采用中央计算机和美军标MIL-STD-1553B数据总线技术进行综合,可以完成自主导航、武器瞄准等参数的计算、显示和控制,以及部分武器管理功能,使强5-M在导航和瞄准攻击方面的性能、精度上了一个台阶。并对冷却、电源、燃油、电子战、照明等系统做了改进。强-5ⅡM外挂点增加至12个,据称其武器外接方案多于22种。

强-5D

1993年12月和1994年8月,洪都分别上报了强5C型机小改、中改、大改及近期、中期和远期改的计划方案。1995年7月,又提出改进方案,空军科研部的空八所也进行了多方面论证,1996年5月上报了立项申请报告。1996年11月,国防科工委正式批准强5-C型飞机改进研制项目立项,要求从实际、实战出发,缩小更改面,减少开支,研制周期为一年。1996年11月25日,总参正式批准列装,命名该机为强5-D型飞机。1997年5月8日和7月7日,顺利完成2架样机的初、总装改装,并交试飞站。1997年7月17日,在公司召开了强5-D型首飞技术评审和放飞评审会,并于7月22日和8月15日完成首飞。2架样机于1997年10月8日转到空军飞行试验训练中心,10月21日进行恢复技术飞行,10月22日至11月17日定型试飞结束,共飞行40架次,39小时48分。完成了基本性能、操稳性能和外挂物投放、多普勒/GPS组合导航系统导航精度、功能检查等设计定型试验。

强5-D的设计改进主要是:增装多普勒/GPS组合导航系统,实现自主导航,提高导航精度;增挂1140升副油箱,增加了航程和作战半径以及相应系统改进。在实施以上改进中,碰到了三个难点,一是起落架强度由于飞机最大起飞重量比强-5Ⅱ型机增加了重量,致使起落架系统承受载荷增加;二是飞机挂1140升副油箱飞机重心变化问题;三是组合导航系统交联设备多,协调量大,又要保证精度。

强-5K

强-5K是对外合作的强-5II改进型。K型在强-5II基础上加装了法国汤姆逊公司和萨吉姆公司的ULISS91惯性导航系统,VE110平视显示器及TMV630激光测距机。1986年6月,法国汤姆逊公司表示愿意与中方合作,用其惯导攻击系统帮助改装强-5强击机。1987年6月,中法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在强-5III的平台上,由汤姆逊公司牵头,联合包括萨吉姆公司在内的其他法国公司共同改装强-5Ⅱ的导航和攻击系统,包括飞机的平显、激光测距仪、惯导/攻击系统、无线电高度表、大气数据计算机等。1988年9月,强-5K改装样机进行了首飞,1989年5月,完成了强-5K加装惯导/攻击系统的设计定型。但是,1989年6月之后,这项利用西方技术和设备对强-5飞机的导航和航空武器系统进行改进的项目被迫取消了。

强-5E

强-5E在强-5D的基础上加装了新一代机载计算机惯性导航/GPS综合导航系统,新一代主/被动电子战系统,武器外挂管理系统以及用于目标搜索、跟踪和照射的前视红外吊舱,机外挂点减少到7个,靠近翼尖的2个挂架上可挂2枚LS-500J激光制导炸弹,作战能力和攻击效果有了极大提高。机内载油量增加了20%以上,作战半径相应提高15%,特别是在执行500千米以内的战术空中打击任务时显得游刃有余。

强-5F

强-5F是携带激光目标指示吊舱的平台,2000年首次露面。长约2米的激光目标指示吊舱由成都市研制,半埋入机腹。该吊舱可为携带激光制导武器的空中平台指示攻击目标。1个该吊舱可同时指挥4个平台。在试验中,4架强-5E在1架强-5F的指挥下,1分钟内投下8枚LS-500J激光制导炸弹,8个目标被同时摧毁。

强-5G

强-5G,是强-5Ⅱ系列的一种加了机身保形油箱的新改型。该机主要解决投放制导炸弹时由于只能挂载小副油箱而作战半径偏小的问题;这种保形油箱在巴基斯坦改造其歼-6战机时就有应用。但也使得机腹的4个挂点被取消,但由于这种改进型主要用于投放雷霆激光制导炸弹,因此少了4个挂点也不是问题。

强5J

2004年10月,在深圳高交会上航空工业洪都首次展出了该机型的模型,其全称为强-5J强击教练机,采用后掠翼气动布局,配备双发涡喷-6涡轮喷气发动机,飞行速度为亚音速,首飞时间为2005年2月28日。在技术数据方面,该机型乘员2人,机长15.65米,翼展9.68米,机高4.33米,空重85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1300千克;性能数据上,最大飞行速度达1240千米每小时,最大航程1630千米。在使用情况上,2005年2月28日中午12点36分,由航空工业洪都(集团)公司自筹资金立项研制的这架强5同型教练机,由空军第四飞行大队副大队长胡战仓驾驶,平稳降落在洪都试飞跑道上,留空15分钟,标志着该机首飞成功。

强-5KJL

强-5KJL,是强-5新火控雷达型。

强教-5

当1967年强-5还处在试制末期时,空军曾经着眼于装备改装训练的需要,提出过研制强5教练机的需求,洪都为此初步进行了双座型的总体方案论证和协调。但当时强-5的试制工作尚未结束,发展双座型的条件还不具备,到1968年后这项工作就搁置下来。此后30多年,强-5Ⅱ的飞行员训练都是通过歼教-6飞机来过渡的。然而,随着歼教6的停产,强-5仍然装备使用,新飞行员的训练需要相应的机型来保障。为此,强-5双座型飞机再次引起部队和工厂的关注。

2005年2月28日中午12点36分,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自筹资金立项研制的强5同型教练机,由空军第四飞行大队副大队长胡战仓驾驶,平稳降落在洪都试飞跑道上,留空15分钟。该机首飞成功。强5同型教练机是航空工业洪都为满足强5飞行员的培训要求和扩大强5飞机使用范围,对公司一架强5自用机进行大修并改装而成。该机将座舱盖向后开启改为右侧翻转开启,保证前后舱开舱一致性,后座舱眼位较前舱抬高了286毫米,使后舱能够前视界达5度,前后驾驶舱操纵完全相同,且能够联动,后舱飞行员可控制前舱飞行和攻击训练的操作。强5同型教练机改装方案既可在现役强5飞机上应用,也可在新生产的飞机上实施。

服役情况

采用国家

强-5投产后生产了上千架,除装备中国的空/海军外,还出口巴基斯坦、朝鲜、缅甸、苏丹等国家。

服役动态

1971年12月31日,航空兵某师彝族飞行员杨国祥驾驶挂有实用氢弹的强-5甲型飞机,在中国西部靶场作投掷试验。之后,1972年1月7日,杨国祥驾驶强-5甲型飞机再次升空,成功地投掷了中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荣立一等功

1981年,巴基斯坦希望中国提供战机、坦克和大炮等现代化武器,以抵销来自苏联印度的双重军事压力。随后包括120架歼—7(F-7)战斗机和95架强-5III(A-5C)攻击机在内的大批装备按照巴方的要求,经西方技术的改装后进入巴军队服役。前者后来发展为当地人称为“天雷”(Skybolt)的F-7M/P战斗机,而后者则被当地人称为“山鹰”(Shaheen)。

1983年,首批24架强-5III山鹰攻击机在交付巴基斯坦空军,其加挂飞鱼反舰导弹沿阿拉伯海沿岸部署,成为巴空军的反舰主力,巴基斯坦希望以强-5III机群构成其快速打击平台,以抵销印度海军对巴基斯坦对外贸易航线的威胁。随后交付的强一5III则取代B-47轰炸机而成为巴空军的对地攻击主力,部署于巴基斯坦东北部和克什米尔地区,它携带激光制导炸弹来对付印度装甲部队。由于巴空军对强-5III感满意,在全部95架交付使用后,又追加引进另外75架飞机的合同。

1986年,强-5III型攻击机获得出口孟加拉国的16架订单。1987年11月,巴基斯坦举行三军协同演习,由强-5III发射的6枚飞鱼反舰导弹准确命中50公里外的水面目标。而携带激光制导炸弹的强-5III机群摧毁前进中的“敌”军装甲集群和战术导弹阵地。在与幻影V战斗机进行的模拟格斗中,强-5ⅡIII“击落”多架法制战机,事后法国达索飞机制造公司声称是因为强-5III将幻影V战机诱至对其不利的低空近战所致,但由此看出强-5III具有优越的低空性能。

2013年8月,中国空军某部一架强-5Ⅱ战机在训练中失事坠落,飞行员牺牲,地面无附带人员伤亡。另据媒体报道,该飞机坠落在玉米地里,飞行员为避免飞机坠落到人口稠密区域而放弃跳伞逃生的机会。

所获荣誉

相关事件

1971年12月31日,航空兵某师彝族飞行员杨国祥驾驶挂有实用氢弹的强-5甲型飞机,在中国西部靶场作投掷试验。1972年1月7日,杨国祥驾驶强-5甲型飞机再次升空,成功地投掷了中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荣立一等功

2013年8月23日,瓦房店市复州城镇莲花村发生飞机事故,空军一架飞机坠落在玉米地里。据称,飞行员为避免飞机坠落到人口稠密区域而放弃跳伞逃生的机会,壮烈牺牲。有军事分析人士根据现场图片认为,这架坠毁的军机型号为强-5型强击机。

社会评价

在20世纪60年代,强-5和苏联、美国当时最先进的超音速攻击机相比也不逊色。(《世界航空航天博览》评)

现在的眼光看来,虽然强-5作战半径不足500千米,只能勉强够用,其火控、通信、导航设备简单,武器已经落后,但是它是中国空军(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装备的第一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种专用强击机,它解决了有无问题,填补了国内空白,意义重大。从中苏对峙到边境老山战役,从海湾战争到台海危机,强-5这位“老兵”见证了半个世纪的世界风云变幻,始终坚守在战斗岗位。(《航空世界》评)

由于强-5参照的原准机歼-6气动设计陈旧,机体结构老化,所以强-5的性能提升潜力不大。加之该机作战半径小,航电系统水平低,对地攻击的持续火力不足等。退役不可避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陪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从强-5可以看到新中国航空的发展历程。正是有它的研发,我们才能见证到腾空而起的歼-20、运-20。(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评)

参考资料

我军强5曾是对付苏军装甲集群利器 可携战术氢弹空袭.新浪网.2025-05-10

强-5强击机.中国经济网.2025-10-08

回眸新中国经典战机(上):长空“5战队”(图).中国军网.2024-03-30

遇见南昌 诚邀“英雄”联盟.澎湃新闻.2024-03-30

航空装备 | “亚洲明星”强-5.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2024-03-30

武器 | 强-5甲攻击机空投氢弹 差点在基地里爆了. 中国军视网.2024-04-03

我军最后1架强-5攻击机交付 结束44年生产历史.环球网.2024-03-30

空天科普系列 | 共和国悲壮的功勋战机强-5.广东省航空航天学会.2024-03-30

航空科普 (机型篇):中国第一种强击机——强五.微信公众平台.2025-10-04

强5.经济日报社.2025-10-08

空军强-5战机失事 飞行员牺牲.人民网.2024-03-30

自强不息的“不死小强”:中国强5强击机发展史.新华网.2025-10-08

中国 Q-5J强击教练机.辽宁省国防动员办公室.2025-10-08

我强5攻击机双座教练型在洪都公司首飞成功(图).搜狐网.2025-10-08

强5III击溃幻影V--中国强击机威震南亚(图).新浪网.2024-03-30

空军一架强-5坠毁 飞行员为保群众放弃跳伞牺牲.中国新闻网.202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