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别名:凉州石窟、凉州大佛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南50公里的张义镇中路乡灯山村,是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冠以“石窟鼻祖”的美誉。天梯山石窟还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天梯山石窟由北凉王沮渠蒙逊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和能工巧匠开凿。天梯山石窟从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继营建。天梯山石窟现存洞窟3层,共18个,计北凉北魏10窟,唐4窟,其余4窟皆残破。四大石窟保存佛龛17个、佛像一百多尊、壁画数百平方米以及魏、隋、唐时期的汉、藏写经。石窟中的大佛窟开凿于唐代,有石胎泥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像,坐佛高28米;石窟南北两壁留有明清所绘壁画。天梯山石窟另有凉州八景之一的“天梯积雪”自然景观。

天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寺营建史上“武威郡模式”的起源地,对研究中国佛教石窟建筑、艺术渊源、发展脉络等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天梯山石窟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2月25日,天梯山石窟被正式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命名

天梯山是一支从祁连山脉分离出来的东南-西北走向小山脉, 山势陡峻,断崖如削,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犹如上天梯,石窟在天梯山南面黄羊河水库沿岸,故名“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凉州大佛窟。

方位布局

地理位置

天梯山石窟地处祁连山腹地张义堡盆地,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南50公里的张义镇中路乡灯山村。

布局

天梯山石窟,据明正统碑记载,“诸佛之龛,二十有六”。在经历1927年大地震之后,天梯山石窟现存洞窟3层,共18个,计北凉北魏10窟,唐4窟,其余4窟皆残破。四大石窟保存佛龛17个、佛像一百多尊、壁画数百平方米以及魏、隋、唐时期的汉、藏写经。

形制

天梯山石窟形制主要有3种:

历史沿革

北凉始创:“石窟鼻祖” 的奠基

晋朝元熙八年(412年)十月,北凉王沮渠蒙逊迁都于凉州,称河西王,设置官署,修缮宫殿,建起城门诸观。同时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及能工巧匠劈山开路,伐木毁林,开凿天梯山石窟,大造佛像。不久其母车氏病逝,特在窟中为其母先雕凿5米高石像一尊,形似泣涕之状,表示忏悔。

北朝至明清:石窟艺术的兴盛与传播

北凉永和七年(439年)六月,北魏拓跋焘平城区出发攻北凉。七月,至上郡属国城,以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尚书令刘洁与常山王拓跋素为前锋,两路并进,骠骁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太宰阳平王杜超为后继,以平西将军源贺(源贺)为向导,亲征武威郡,而后北魏灭北凉,从姑臧迁皇室宗族吏民3万户(10万人左右)到平城,这一批人是形成了北魏修造平城和平城石窟的主要力量。

天梯山石窟自北凉大规模开凿后,北朝至隋唐陆续都有兴造,西夏至明清仍有重修。据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修凉州广善寺铭》记载:天梯山石窟在当时有26窟,大佛窟前建有寺院楼阁,窟顶建塔一座,壮观宏大。

近现代:劫难与保护修复

1927年当地发生大地震,造成天梯山石窟前大部分寺院建筑和石窟损毁。到解放初期,仅存洞窟遗迹18窟,但是它几乎涵盖了石窟寺的所有洞窟型制,主要窟型有中心塔柱窟、大像窟、佛殿窟、佛坛窟、僧房窟、小型禅窟等。天梯山石窟的第1、4、15、17、18窟就是为期较早的中心塔柱窟。

1958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武威天梯山石窟下面修建黄羊河水库。便于1959年11月—1960年4月,由原敦煌文物研究所(现敦煌研究院)与甘肃省博物馆组建了武威天梯山石窟搬迁勘察工作队,对天梯山石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详细勘察和清理发掘,最终清理发掘出了5个北凉石窟,同时在第1窟和第4窟内剥出了一定数量的北凉壁画。除大佛窟外,距地表几十米高处的小四大石窟内的数十尊造像、三百余平方米壁画及25箱文物残片,运送至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1992年,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原址原位”保护并恢复天梯山石窟。自此至2003年,天梯山石窟相继完成了大佛窟拱坝、通行隧道、一号沟护坡、大佛窟危岩加固及七尊塑像维修。2006年,在甘肃省文物局的积极协调和省博物馆的密切配合下,经各方努力,将存放于甘肃省博物馆的部分天梯山石窟搬迁文物顺利运回至武威市

2015年10月,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彩塑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启动,修复工程由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执行。2021年12月,横卧飞天穿越千年时光——天梯山石窟北凉飞天壁画亮相。12月25日,武威市天梯山石窟被正式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重要景观

大佛窟(第13窟)

天梯山石窟大佛窟开凿于唐代,有石胎泥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像。主尊释迦牟尼造像高28米,宽10米,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大佛左右两侧有摩诃迦叶阿难陀文殊菩萨、普贤、多闻、西方广目天王6尊造像。

塔庙窟(第1、4、18窟)

天梯山石窟现存的18个洞窟中,编号第1、4、18窟均为内有中心柱的塔庙窟,洞窟形制及其中图像都可以视为凉州石窟早期代表作。上述三窟塔柱上下收分,均为三层,每层开龛造像。第1、4窟平面呈方形,覆斗顶,塔柱上层每面凿两个浅龛,龛内为石胎泥塑立佛像,中下层每面开一圆拱龛,龛内为石胎泥塑坐佛像。第1窟的龛外壁绘供养菩萨、胁侍菩萨,洞窟四壁不开龛,绘千佛,壁面凹进分层中有影塑千佛。第4窟的龛外壁画飞天、天王、供养菩萨、胁侍菩萨,洞窟壁面也绘千佛。第18窟规模较大,平面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为横长方形,人字披顶,后部接近正方形,覆斗顶。塔柱上层每面凿五个圆拱龛,中下层每面开三个尖拱龛,内塑坐佛。第1窟出现圆形三瓣花蕾装饰纹样,第4、18窟则有莲花化生忍冬纹样。1、4、18等窟的底层壁画的画面全部绘制在壁面泥层上,通常用土红色起稿,墨线勾勒定形,人物面部、肌肤等部分多为肉红色。第1、4篇中心塔柱上的一些供养菩萨、胁侍菩萨面相椭圆,细目长眉,高鼻厚唇,饰耳环、项圈,具有域外风格,呈现明显的早期菩萨造型特征。

第2窟

第2窟是天梯山石窟中的代表洞窟之一,内有释迦牟尼佛造像一尊。佛结咖跌坐,发髻为波纹状,面相饱满充实;两眼低垂,双唇紧闭,似做冥想状;右手施降魔印,左手置于腹前;着通肩式架裂,衣领呈U形,裂裂轻薄,富有质感。

第3窟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来自天梯山第3窟,中间坐佛通高130厘米,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面型圆润,双耳垂肩,目光下视,神态凝重安详。两侧菩萨通高180厘米以上,高髻长发,神态安逸,上身裸露,披巾下垂,腰束锦裙,褶纹圆顺流畅,是唐代“丰肌秀骨”的典型作品。

壁画

天梯山石窟内南北两壁绘有大幅壁画。南壁上部为云纹青龙;中部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驮有烟焰发光的经卷,下部是猛虎和树木花卉。北壁上部绘有青龙双虎,中部绘有白马、墨虎、菩提树,马背上经卷闪光;下部绘有牡丹花卉。

弧形北凉壁画

天梯山石窟早期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幅当属位第4窟中心柱背面,第一级塔柱上沿处的弧形北凉壁画(上文新华社报道内容),面积约为0.6平方米。此幅壁画中自下而上共出现了三身人物形象:最下面一身残缺,仅存双眼至头顶部分;中间一身为胡跪式供养菩萨形象;上部为飞天形象。整幅壁画的绘制风格与1960年在此窟揭取发现的北凉壁画完全一致,三身人物形象均采用了“凹凸画法”,其眉骨及上眼睑上,均加白色点染,从而形成了明显的立体效果。从壁画的绘制技法来讲,无论是人物脸面肌肤的用色和晕染,还是表现身体轮廓和衣着褶纹的铁线描,均达到了极高的技艺水准。

北凉飞天壁画

天梯山石窟发现并修复的北凉飞天壁画与1960年第4窟揭取的立式提瓶菩萨基本一致。飞天头部向里,双足向外,虽然腰部略有向下弯曲的姿态,但完全像一身横卧在龛外上部的菩萨,加上略带笨拙的躯体,毫无轻盈飞动的感觉。与其它四大石窟后期那种轻盈飘动,凌空飞舞的优美形象的飞天相比,更是有所不同。整个飞天,无论在线描、设色、晕染、造型以及神情、意态等方面再现了早期佛教壁画艺术的独有特点。

天梯山石窟修建陈列馆

天梯山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家文物局同意在天梯山石窟修建陈列馆,该馆位于天梯山石窟窟群东南200米处,为三层洞窟式框架结构,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80平方米,展厅面积480平方米(一层)。该展馆是省内成立较早的一座具有地方和石窟特色的陈列馆。馆内藏有塑像20尊,壁画120多平方米。共展出文物塑像18尊,壁画50多平方米,明《重修凉州广善寺》碑一通,大型青铜器一件。展览有历代塑像、壁画资料,以及在1959年搬迁、清理、挖掘史料的珍贵照片。

天梯积雪

“天梯积雪”为武威郡八景之一。明代洪武年间流寓凉州的丁昂撰写的《凉州赋》,其中就有包括天梯积雪在内“凉州八景”的描述:“其地舆刘彻开边,置郡立各(县),充国屯田,且战且耕,苻坚始据,姚苌继兴,五凉更替,逮唐始平。其景物镇西晓角、大云晚钟、金塔晴霞、天梯古雪、狄台烟草、平沙夜月、绿野春耕、黄羊秋牧。”

开发与保护

1958年,为解决黄羊河流域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决定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建黄羊河水库。为挽救珍贵的石窟文物,甘肃省决定对天梯山石窟内部分文物进行搬迁保护。除大佛窟外,距地表几十米高处的小四大石窟内的数十尊造像、三百余平方米壁画、25箱文物残片,运送至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2001年,天梯山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月,存放于甘肃省博物馆的大部分天梯山石窟搬迁文物返还天梯山石窟。2011年,天梯山石窟被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公布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3年1月,经甘肃省文物局审核批准,天梯山石崖管理处聘请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所专家樊再轩及其工作团队对天梯山石窟的可移动文物进行了文物调查,并且制定了全面精细的文物修复方案,同时对部分病害严重的文物进行了示范性修复研究。2014年,敦煌研究院启动实施了“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彩塑修复项目”工程,历时8年完成了天梯山石窟搬迁文物的修复工作,共计修复壁画300余平方米,塑像70余尊。

2015年,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彩塑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敦煌研究院负责,共修复壁画、塑像725件,完成病害壁画修复面积约371平方米。2020年,被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甘肃100个网红打卡地”。同年10月,天梯山石窟已完成修复的77件文物,在武威市博物馆以《天梯神韵·凉州佛光——天梯山石窟专题展》展出。

2021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中国石窟文化之旅线路上的重要一站。2021年5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北京市文物局承办,北京博物馆学会、首都博物馆等文博单位联合协办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首都博物馆举行,天梯山石窟2幅修复壁画惊艳亮相“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2022年6月,天梯山石窟实施的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彩塑保护修复项目,共计修复壁画、塑像729件,其中壁画300余平方米,塑像70余尊。下一步,相关部门将积极筹建天梯山四大石窟壁画博物馆,构建文物数字化保护展示中心,让中国“石窟鼻祖”再续辉煌。

相关文化

宗教文化

佛教兴盛是五凉时期凉州文化发展的一大特征。此窟的开凿,引起佛教界注目,使西域高僧接踵而至,他们在凉州讲经说法,翻译佛经,使天梯山石窟更具盛名。按史料记载,莫高窟始创于前凉升平十年(366),炳灵寺石窟169号的题记是公元420年,从年代上看天梯山石窟与炳灵寺石窟基本相当。但北魏时期莫高窟并不有名,也没有对云冈与龙门产生直接影响,反而是凉州僧人及凉州石窟,声名显著,对莫高窟和敦煌市佛教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鉴赏艺术

莫高窟虽为中国内地最早石窟艺术开创地,但正式开窟建寺的时间要从420年北凉武威郡之时算起。莫高窟历史上出现开凿盛期是元诩时(516~528年)。这时随着洛阳市一批官宦、僧侣与工匠的进入,中原汉风在这里开始流行。而这已经是天梯山石窟开凿100年以后的事。从以上的简单叙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石窟影响过程应当是:天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真正能够影响中原四大石窟风格的非天梯山石窟莫属。

天梯山石窟虽地势险峻但蕴藏丰富。因历代战乱,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石窟残损严重,特别是1927年的大地震,对天梯山石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九层贯楼和大部分洞窟顷刻间震毁,许多塑像受到损失,幸存比较完整的有8窟,大佛坐像安然无恙。石窟里的北魏、隋、唐时期的汉藏手写经卷,唐初绢画菩萨像,唐、五代西夏(宋)、元、明、清各代塑像、壁画、经卷等。

文化活动

2020年10月,以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和彩塑为主体的“天梯神韵 武威市佛光——天梯山石窟专题展”在武威市博物馆开展。此专题展完美再现了天梯山石窟的千年变革,阐释了“武威郡模式”在中国石窟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突出了天梯山石窟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源流”意义。同时,从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技等不同侧面展示了天梯山石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呈现出了凉州千年佛教艺术的积累与沉淀。

2021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首都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承办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上,天梯山石窟2幅修复壁画在首都博物馆惊艳登场,这是天梯山石窟修复壁画首次“走出去”,登上“大舞台”。

故事传说

关于天梯山石窟的开凿,民间有不同版本的传说。在张义川一带,有一个关于石佛寺的古老传说:有一位国王率兵征战青海省,路过西山,遇一山寺,便想入寺讨碗水喝,一个和尚将一碗山泉水递给国王,国王端水欲饮,忽然发现水碗中映照出一尊大佛,抬头一看,对面山崖上有一尊大佛面南而坐,太阳升起后,石佛便隐入山中不见了,国王认为这是吉兆,便记下方位,打马而去。不久国王远征凯旋,认为是如来佛祖护佑,便广招能工巧匠,在石佛显现处开窟造像,这就是天梯山石窟。这虽然是传说,但却有史料佐证。据《资治通鉴》记载:“南凉王秃发傉檀沮渠蒙逊大败,蒙逊乘胜进围姑藏(今武威市),傉檀乃迁都于乐都……蒙逊围乐都,傉檀以子为质请和,蒙逊乃还。”传说中的国王应该就是沮渠蒙逊。

另一个传说是金龟驮佛的故事:传说很早以前,天梯山上有两个精怪,一个蟾蜍,一个大黑蛇。两个都想独占一方的精怪时常斗法抢地盘,害惨了当地乡民。当地有个勇敢的羊倌,为替乡民除害,设计让雷公劈死了蛤蟆精,不料自己却被黑蛇精吃了。蛤蟆精一死,黑蛇精变本加厉为非作歹。再说距天梯山不远的观音山下小南海有个千年金龟,每天听观音说法,忽然心胸顿悟,慈心大发,决心到天梯山降服蛇怪以救黎民。但和黑蛇精大战七天七夜后,小金龟终因法力弱小而最后只能躲在龟壳里不敢出来。后来,大佛二佛三佛三兄弟东来传经,大佛走到张掖市时困了,就睡在张掖成了睡佛。二佛来到张义镇天梯山看到缩头不出的金龟,知它敢行善事,极有佛心,便有心度化它,就在金龟背上坐了下来。三佛到了天水市后在麦积山落下了莲座。

吴承恩的小说中,也有关于天梯山石窟的影子。《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中写道:“万寿山五庄观,有棵灵根,唤名人参果,又名人参果。”文中的“万寿”就是现在甘肃省武威市的天梯山。《大唐西域记》里面也有这段历史记载,大意是:景云二年,玄奘西行至天梯山拜佛习经食人参果。吴承恩的神笔创造了中华文化瑰宝《西游记》,也创造了武威人参果的千古盛名,神果传说。有意思的是,现在武威当地盛产香瓜茄,是知名特产。人参果,一个与佛有缘的水果,一段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与天梯山就这样神奇地结合在了一起。

历次毁损

早在天梯山石窟修建后不久,就险些毁灭在修建倡导者北凉王沮渠蒙逊手上。彼时,北凉太子出征打仗阵亡,沮渠蒙逊迁怒于如来佛祖不灵,没有护佑他的儿子而准备毁灭佛像、驱赶僧人。正在这时,天梯山石窟中,一尊沮渠蒙逊为他母亲建造的佛像突然流下了眼泪,蒙逊大为震惊,急忙收回成命,天梯山石窟这才逃过一劫而得以保存。

天梯山是红色砂砾岩,不十分坚固,胶结性也不强,而石窟又建造在地震带上,因此,地震活动频频造访天梯山。特别是1927年古浪地震,三天之内便发生了7次五级以上地震,最高震级为八级。石窟坍塌了十余处,只有6个保存比较完整,其余皆残缺不全。

20世纪50年代,人们为了利用黄羊河水利资源,决定建设水库调节流量。而石窟所在盆地,就是水库最好的选址地点。经计算,四大石窟群下面两层的10个洞窟将淹没在水中,因此,需要给石窟“搬家”。自1959年11月至1960年4月,搬迁工作历时6个月。但受当时客观条件限制,拆迁对石窟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另外,因当初设计水库时过高估计了水库蓄水量,水库修好后,最高水位距最底层的洞窟还有5米,水库对洞窟并没有威胁。

价值意义

价值

断代标尺

天梯山石窟是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石窟寺营建史上“武威郡模式”的起源地,对研究中国佛教石窟建筑、艺术渊源、发展脉络等具有重要意义。天梯山四大石窟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对炳灵寺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向西影响了河西地区和高昌地区的石窟营建。因此,天梯山石窟在中国早期佛教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研究北方早期佛教石窟和佛教建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断代标尺。

壁画特征明显

天梯山石窟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形象逼真。往前行走,大佛窟左面和上部的17个小洞窟因侵蚀严重,已呈自然石洞状态,洞窟内还残存一些塑像和壁画,雕塑中有北魏石佛头像,北周、隋菩萨像和唐释迦说法像。壁画保存不多,但多重叠,有的达5层,在剥离的重层壁画中露出北凉、北魏、唐等残画,其中北凉壁画,菩萨像直鼻、大眼、厚唇、白鼻梁、宝冠卷发,上身半裸,腰裹长裙,西域早期壁画特征明显,具朴拙之美。

为石窟的开凿造就了技术力量

天梯山石窟是中国早期四大石窟艺术的代表。在开凿天梯山石窟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开凿石窟的能工巧匠和雕塑家、彩绘家。昙曜等人在完成天梯山石窟之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佛教中心的东移,东下平城(今大同市),开始了新的开凿生活,成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重要技术力量,昙曜则成为北魏的佛教领袖。北魏在大同开凿云冈石窟时,所用能工巧匠都是从姑臧迁徙而去,主持开凿的也是昙曜。

影响

天梯山石窟不仅是一处艺术胜地,更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驿站。在佛教自西向东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它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节点,吸引了众多西域高僧前来讲经说法、翻译佛经,使佛教文化在此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天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天梯山石窟对佛教传播及佛教艺术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并在中国石窟发展史乃至整个佛教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龙门石窟的建造艺术风格,无不体现着天梯山石窟和云冈石窟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南朝文化和中原传统汉文化色彩,又有浓厚的北方文化因素。因此,天梯山石窟被称为“石窟鼻祖”是当之无愧的。

据历史记载,439年,北魏北凉,从姑臧迁宗族吏民3万户至平城区,其中有僧侣3000多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既反映了武威郡的人口众多,也说明了佛教的兴盛。这3000僧人实际上就是“凉州模式”的创造者,推动着北魏崇佛风气日渐兴盛。北魏灭北凉结束了河西地区140余年割据而繁荣的局面,曾经盛极一时的凉州佛教及其艺术受到重创,凉州的僧人纷纷外流,除迁平城外,一部分向西迁往敦煌市等地,由此也促进了敦煌佛教的兴盛,使敦煌成为继凉州之后的河西佛教中心,并推动了河西石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高峰──莫高窟文化的迅速发展。敦煌石窟中的盛唐大佛(130窟)和天梯山的大佛艺术风格相似,说明天梯山石窟的开凿及其艺术风格和建筑风格直接影响到敦煌及河西石窟。

据《释老志》《世祖纪》《高祖纪》记载,武威郡僧人师贤到平城后,任道人统(管理宗教事务的官职),并于公元452年建议并亲自主持,开始造帝王化的佛教石像。公元460年,师贤去世,凉州高僧昙曜继其职,改道人统为沙门统,继续主持造像工作,并于平城区近郊开凿云冈石窟。他只用了短短几年(460-465)就完成了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昙曜五窟”的建造,其第五窟大佛是云冈石窟最宏伟的雕像和代表作。后经历代开凿,使云冈石窟成为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雕造富丽,是全国石窟之冠。据 《魏书释老志》记载,拓跋濬拓跋姓睿和平年间,是由凉州僧人昙曜主持,开凿四大石窟五所,即第16至20窟。武威郡僧人及其工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佛教文化和石窟寺艺术方面,北凉北魏是源流关系,即北凉为“源”,北魏为“流”。据《魏书·释老志》记载,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之后开凿的。太和十八年,拓跋宏迁都洛阳市,从这时起,历经东魏西魏北齐直至明清,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龙门石窟群,同时还开凿了巩县石窟和附近的几座石窟。龙门石窟的建造艺术风格,无不体现着天梯山石窟和云冈石窟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南朝文化和中原传统汉文化色彩,又有浓厚的北方文化基因。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甘肃著名古建筑——天梯山石窟.微信公众平台.2025-10-04

武威这两个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微信公众平台.2024-03-04

天梯山石窟 一颗闪耀在凉州的文化明珠.武威文体广电旅游网.2025-10-04

走进天梯山 看“中国石窟鼻祖”.澎湃新闻.2025-08-06

天梯山石窟:中国石窟寺的鼻祖.河北新闻网.2025-10-04

【道中华】丝路石窟系列之①丨天梯山石窟北凉飞天,再现“河西都会”千年历史风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5-10-04

天梯山石窟.甘肃省文物局.2025-10-06

甘肃旅游丨天梯山石窟:“石窟鼻祖”的传奇故事.中国甘肃网.2025-10-04

【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天梯山石窟:因何被誉为“石窟鼻祖”?.中国新闻网.2025-10-06

遇见最美武威 | “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中国甘肃网.2025-10-06

..2025-10-03

天梯山石窟最全攻略看这里!.澎湃新闻.2025-10-06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3-04

甘肃·天梯山石窟.西安科普网.2024-03-04

天梯山石窟.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2025-10-04

天梯山石窟:“石窟鼻祖”的传奇故事.腾讯网.2024-03-04

甘肃石窟寺|天梯山石窟.今日头条.2025-10-04

..2025-10-04

甘肃石窟寺|天梯山石窟.今日头条.2025-10-03

天梯山石窟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石窟鼻祖”将再现艺术辉煌.澎湃新闻.2025-10-04

央媒看武威丨甘肃天梯山石窟将建壁画博物馆:“分居”文物迎“团圆”.微信公众号.2025-10-04

天梯山石窟北凉横卧飞天壁画修复亮相.今日头条.2025-10-04

天梯山石窟北凉横卧飞天壁画修复亮相.今日头条.2021-12-16

甘肃这两个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今日头条.2021-12-26

“凉州八景”探源.澎湃新闻.2025-10-06

天梯山石窟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石窟鼻祖”将再现艺术辉煌.百家号.2025-10-07

天梯山石窟:“石窟鼻祖”的传奇故事.甘肃经济信息网.2025-10-06

探秘天梯山石窟,蕴含的文化底蕴有哪些?.澎湃新闻.2025-10-04

..2025-10-04